漫畫:付興業
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叢屹指出,在經濟結構轉型和外需下滑階段,居民收入差距容易拉大。要想有效調節收入差距,關鍵是要轉變現有的財稅體制。一方面財政要從投資財政向公共財政轉化,充分發揮財政幫貧救困的公共服務作用,確保稅收和國有資產收益更多地為民所享。另一方面,稅收體系要從間接稅種為主向直接稅種為主的稅收體系轉化,要從整體稅制的改革入手,重視按照“減輕稅負、簡化稅種、將間接稅為主向直接稅為主轉換”的整體思路推進稅制改革,而不是僅僅推進單一稅種的轉變。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社會財富的總量也在不斷增加。為了實現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標,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我國在擴大就業率、保障農民工工資、調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保體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對於這些努力,普通公眾的體會和感受如何?
去年底,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進行了題為“2012年你的收入增長了嗎?”的年終專題調查。截至1月6日16時,共有19353人參與了網上填答,154人郵寄了填答問卷。調查顯示,72.6%的受訪者表示2012年的個人收入比2011年沒有增長,19.8%的人表示收入增長了。
受訪者來自3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其中90后佔1.3%,80后佔22.2%,70后佔40.1%,60后佔24.9%,50后佔9.1%。工作年限3年以下的佔5.9%,3~5年的佔8.7%,6~10年的佔14.3%,11~20年的佔30.3%,21~30年的佔24.3%,30年以上的佔16.5%。
65.4%受訪者主要收入來源仍是單位工資
“作為一名打工者,我不敢跟老板談條件漲工資,隻能企盼單位效益增長,惠及普通員工。”在河北某民企工作的吳佳偉告訴記者,去年整體經濟形勢不景氣,公司盈利困難,他的工資完全沒有變化,單位也沒有按法定要求提供“五險”。“國家各種惠民政策在民企難以落實。現在每月還完房貸,我的收入勉強夠養家糊口,最擔心的就是生大病,還有公司拖欠年末提成。”
“在北京打拼多年,現在我終於有了一份待遇還不錯的工作。”陳海是一名程序員,大學畢業后在小企業裡摸爬滾打了四五年。2012年7月他跳槽到了某大型游戲公司。“新單位給我的起薪是4000元,比起之前的待遇好了很多。工資一漲,生活水平自然有了改善,我終於有能力好好孝敬父母了。”
調查中,在問到具體增長幅度時,25.6%的人收入漲幅低於10%,8.7%的人收入漲幅在10%~30%,1.1%的人漲幅在30%~50%,1.2%的人收入漲幅在50%以上。
邢女士在山西某國企工作,去年她的月工資漲了30多元,但由於物價上漲,即使精打細算,每月至少也要多支出七八十元。“工資增長快不過物價,低幅度增長總讓人感覺只是做樣子。”邢女士說,她的兒子剛剛在市裡找到一份穩定工作,為了給孩子攢錢買房,夫妻兩人還得省吃儉用。這樣一來,生活水平相比從前反而下降了。
調查中,30.2%的受訪者表示收入增長並未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在消費水平方面,58.9%的人表示收入僅能維持溫飽,33.0%的人表示在完成各種日常開支后,收入略有結余,3.6%的人表示能夠負擔起買車和按揭買房,1.9%的人能在必要消費之外做投資,0.9%的人表示能負擔起在國內任意地點花銷,0.4%的人表示能負擔起出國旅游花銷。
調查顯示,受訪者的收入大多來源於企事業單位發放的工資(65.4%)。其他還包括:“打工工資”(24.4%),“單位津貼、補貼”(14.3%),“儲蓄、理財等所得利息”(9.1%),“公司年終分紅”(6.1%),“退休金、養老金”(6.7%),“投資經營收入”(4.0%),“出租房屋、土地、車輛等資產所得租金”(3.3%),“銷售農副產品和各種其他商品所得利潤”(2.2%),“購買股票所得分紅”(2.0%)等。
“物價上漲對收入增長抵消作用過大,必然會導致大多數家庭實際生活水平下降。”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叢屹說,相較於2011年,2012年物價最終回到了溫和通脹區間,按道理說,這在刺激增收方面效果應該比較明顯。但是經濟結構性轉型和外需下滑,導致2012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連續下滑。在這個階段中,產能過剩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增收困難,收入差距也容易拉大。此外,2012年股市下挫導致了居民財產性收入縮水。“不過財產性收入在整個居民收入中所佔比重很小,且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階層。大多數人收入未增長的原因還是在於工資方面。”
他還指出,在經濟環境不容樂觀的情況下,能夠按計劃提工資的大多只是旱澇保收的國企以及行政、事業單位。承擔80%以上就業人口的中小微企業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民營企業職工難以增收。
專家看法:隻提平均增長和總額增長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拉大
調查顯示,受訪者中,目前年收入范圍在1萬~3萬的最多,佔43.3%﹔其次是3萬~5萬(26.5%)﹔排在第三位的是5萬~8萬(11.1%)。年收入低於1萬元的比例為10.2%,8萬~10萬的為4.0%,10萬~15萬的為2.6%,15萬~20萬的為0.9%,20萬~50萬的為1.0%,50萬以上的為0.4%。
調查中,62.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收入低於同行水平,23.9%的人表示收入與同行持平,3.2%的人認為收入高於同行水平。
郭女士是河南某縣公路局的修路工人,已有25年工齡,現在每月工資隻有1200多元。“2012年局裡其他同事工資漲了兩三百,我的工資2009年以來總共才漲了100多元。市裡同行的工資更比我們多出1000多元。”郭女士說,她的孩子正在北京上大學,家中還有老人需要贍養,面對這樣的經濟壓力,臨近退休的她感到十分焦慮。
“隻提平均增長和總額增長,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拉大。”叢屹告訴記者,在近兩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最高基尼系數為0.47(基尼系數用於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其值在0和1之間,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趨向平等,反之越趨向不平等——編者注)。“按照0.47來計算,在總體收入增長10%的情況下,也有80%的居民收入增長不足5%。”
中國財稅法研究會副秘書長熊偉指出,我國財政在投資方面存在“越位”現象,政府限制民間投資,直接向國有企業投資,導致國企上繳紅利主要在企業體系內部轉移,國有壟斷行業收入畸高。而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國家財政又發生了“缺位”,導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很不到位,醫療、教育、基本交通、養老等方面,行業和地區間不平衡問題突出,農村、邊遠地區、山區等享受的公共服務嚴重不足。
“很多行業壟斷的背后是行政壟斷,財政投資比重過大,違背了市場經濟對公共財政的要求。”叢屹認為,目前我國財政運行的效率比較差。雖然2012年三季度以后政府在大項目、大基建方面投資趨向謹慎,但整體來看經濟增長依然主要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由於接受投資的央企、國企等單位解決就業系數較低,這種增長模式的最終分配效果往往不理想。“一方面發展成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惠及其他民眾,另一方面,在政府投資向下滲透的過程中,分配不平衡的問題十分突出。”
叢屹告訴記者,發達的市場經濟往往實行以直接稅為主的稅制,包括消費稅、財產稅、所得稅、遺產稅。這既可以抑制富人的個人消費,又能夠在生產和流通環節鼓勵投資。而目前我國稅制是以間接稅為主,稅收注重在生產和流通環節征收。稅改集中於單一稅種的推進,而缺乏整體稅制的改革。期望個人所得稅單獨承擔收入分配調節功能是不現實的,其在總體稅收中所佔比重較小,抬高個稅免征額,目前的作用局限於工資性收入范圍。而高收入者的多種收入形式,如炒股、租金等收入無法有效納入征管范圍。
促進居民收入增長要以雪中送炭為原則
2013元旦剛過,邢女士的新年願望是:工資再漲點,福利再高點,物價再降點,收入差距縮小點,讓大家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
受訪者對2013年收入增長的信心如何?調查中,18.1%的人認為收入會增長,36.2%的人認為不會增長,45.7%的人表示不好說。
“對未來經濟形勢,我持謹慎樂觀態度。”叢屹說,從2012年第四季度看,經濟已經開始復蘇,政府的努力也有望在今年逐漸見效。但是我國目前仍處於產業體系和經濟結構轉型時期,2012年就業率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一半多,復蘇基礎很不穩固。
在受訪者看來,什麼是個人未來收入增長的動力?調查中,排在首位的是“國家經濟發展”,40.0%的人選擇此項,其次是“個人職位和專業技能提升”(39.1%),第三是“行業和經濟環境改善”(37.4%)。接下來依次是:“單位效益增長”(34.0%),“社保水平提高”(22.2%),“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降低”(15.0%),“股票、債券投資環境改善”(11.0%),“個體工商增值稅和營業稅降低”(5.3%)等。
陳海說,公司近期一直保持較高盈利,這讓不少員工很有安全感。隨著新產品的推出,公司2013年盈利有望進一步提高。“我打算利用業余時間多充充電,提高技術水平,更好地完成項目,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留言,新的一年,希望國家繼續加大民生投入,讓收入差距得到控制,隻有這樣,大家的生活水平才能實現真正的提高。
叢屹認為,要想有效調節收入差距,關鍵是要轉變現有的財稅體制。一方面財政要從投資財政向公共財政轉化,充分發揮財政幫貧救困的公共服務作用,確保稅收和國有資產收益更多地為民所享。另一方面,稅收體系要從間接稅種為主向直接稅種為主的稅收體系轉化,要從整體稅制的改革入手,重視按照“減輕稅負、簡化稅種、將間接稅為主向直接稅為主轉換”的整體思路推進稅制改革,而不是僅僅推進單一稅種的轉變。
他提醒,目前國內就業和增收的基盤在中小微企業上,但它們在融資、產業政策上經常受歧視,從總量上看,由於數量眾多,它們又是解決就業和稅收的“大戶”。政府應當盡快建立和完善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政策體系,不但要對它們減稅,還應就它們的就業貢獻給予補貼。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增強國民經濟整體活力,鞏固就業和增收的基礎。
“錦上添花不是財政的職責。在促進居民收入增長方面,無論是轉移支付還是財政投資,都要以雪中送炭為原則。”熊偉認為,轉移支付應該瞄准農村、邊遠地區,財政投資要多考慮帶動民間投資,增加就業機會,促進低收入人群收入的增長。
他還指出,有效壓縮財政開支和避免非稅收入突增,不僅需要健全財政法律制度,更需要良好的體制以實現對權力的有效制約。“政府應當充分提高財政透明度,盡快建立健全的財政監督機制,確保有限的財政資源投向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