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2013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

2013年01月11日09:36    來源:商務部網站    手機看新聞

  

  

  剛剛過去的2012年,我國商業領域大事連連。流通產業被定義為國民經濟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涉及流通業的兩項稅收改革政策出台﹔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國內消費品市場成為“三駕馬車”中最強勁的驅動力,物業房租持續猛漲成為商業企業的沉重負擔﹔網絡購物延續“火爆”走勢,大型零售企業加快自營模式的探索等等,這些都給我國經濟的轉型和消費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1月10日,中國商業聯合會總結2012年我國商業的發展情況,分析2013年我國商業的發展趨勢和亟待改善的問題,發布了“2013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據了解,這個研究預測項目已持續十年,匯集了中國政、學、研、商各領域的上百位專家解讀商業領域政策、洞察消費市場形勢,並分享操盤零售企業的實戰經驗。這一展望對中國商業領域及相關產業企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指導和引領價值。

  中國商業聯合會發布的“2013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涵蓋了政府政策、商業主體、消費市場、流通方式等各方面。熱點一:中央政府賦予流通業重要戰略定位,一系列產業導向及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熱點二:國內市場總體保持旺銷態勢,消費擴大的基礎條件繼續改善﹔熱點三:網絡購物延續“火爆”走勢,經營“習慣”需要反思和規范﹔熱點四:涉及流通業的兩項稅收改革政策出台,將助推行業發展和民生改善﹔熱點五:大型零售企業加快自營模式探索,發展商業自有品牌將成為切入點之一﹔熱點六:中小型商貿流通主體發展環境有所改善,政府多樣化的扶持措施漸成體系﹔熱點七:內外資零售商在華競爭呈現新格局,重視單店績效的時代到來﹔熱點八:農產品流通“提效降本”多有突破,“短鏈”流通模式成效初顯﹔熱點九:批發市場進入轉型期,整合升級呈現一系列特點﹔熱點十:商業地產總量過剩與結構失衡並存,物業房租持續猛漲成為商業企業沉重負擔。

  流通政策有待落到實處

  展望中的第一個熱點便是關於流通產業好政策的落實。

  2012年流通業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波瀾曲折,再一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其標志就在於我國政府在這一年發布了兩個關於流通業的重要文件。一個是《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另一個是《國務院關於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兩個文件都將流通業稱之為“國民經濟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

  業內專家指出,把流通業作為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確實表現出中央政府對於流通業的高度重視。但由於流通業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行業,“頂層設計”應當更充分地強調市場機制配置商業資源的基礎作用,更充分地尊重地方和基層群眾在改革發展中的首創精神,而這兩個方面規劃意見似乎著墨不多。此外,《規劃》、《意見》的保障措施中的各項政策則過於原則。有業內人士說,以往的經驗証明,“政策一原則,落實就扯皮”。據了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並非商務部門未盡全力,而是未能取得有關部門的共識。

  因此,2013年將是貫徹落實《規劃》和《意見》的關鍵之年,已經成為業內的共識。專家建議,好的政策貴在落實。首先要細化文件內容,提高可操作性﹔其次需要狠抓文件的執行力,啟動監督問責機制確保政策的執行。

  網絡購物期待理性發展

  2012年,電商取得了讓零售百貨望塵莫及的好業績,使網絡購物成為2013年不能被忽視的一個商業熱點。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2012年前三季度網絡購物交易規模已超過2011年全年總額,達到80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2012年11月11日的“光棍節”網上促銷,僅阿裡巴巴(包括天貓和淘寶網)一天就實現交易額191億元,相當於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2011年全年的銷售額。

  但隨著網絡購物的發展,不少問題也伴隨而生。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台監察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接到電子商務投訴58613起,與往年相比在數量上有了大幅度增長。與實體店相比,在網上購物更容易遭遇“陷阱”,而且消費者維權難上加難。此外,愈打愈烈的惡性價格戰、電商出現與實體大型零售店十分相似的“食利型”贏利模式、不惜虧本“燒錢”買流量和銷量的經營思路,都成為國內電商平台的不良經營“習慣”。

  業內專家表示,2013年,電商應該去除浮躁,不能唯利是圖,要學法、懂法、守法,避免把網絡銷售這類最有前途的現代交易方式引上“邪路”。國家也要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規范網絡經營,讓消費者放心消費,電商安心經營,使網絡購物向良性發展。

  農產品流通將顯成效

  2012年,政府將“提高流通效率”和“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寫入了深化流通業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之中,並對“農超對接”下一步重點支持的方向作出了安排。因此,農產品流通創新發展能取得多大成效,成為2013年業內專家對中國商業的展望熱點之一。

  業內專家認為,影響最大的高效“短鏈”流通方式當屬“農超對接”。根據商務部統計,截止到2011年底,中央財政共安排7億元資金,在19個省市支持了1000多個農超對接試點項目﹔全國開展農超對接的規模以上連鎖經營企業逾800家,門店超過5萬個,總營業面積達4600萬平方米,從業人員200余萬人﹔參與同超市對接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突破1.56萬個,社員總數超過100萬人,至少有7000個合作社自有農產品品牌進入了超市﹔全國農超對接平均使超市生鮮農產品經營成本降低大約10%,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年均增收約4000元。

  除了農超對接,一切有助於減少環節、實現農產品“短鏈”流通的方式,都在積極嘗試之列。如農批對接、農校對接、農餐對接等農民合作社與團體食材用戶的生鮮產品直採運銷等。

  2013年,專家們普遍看好“農超對接”等“短鏈”流通方式發展的前景,同時認為,在這些方面政府最重要的使命是創造環境和條件,應在倡導農民建立銷售合作聯社、推動生鮮農產品生產標准化、鼓勵流通加工產地化、支持生鮮食品配送“冷鏈化”和“便利化”方面下大功夫。

(來源:商務部網站)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