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消費率逐年下降(網絡配圖)
破解消費短板迷局
完善制度設計,構建持續性的刺激計劃,加快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規范流通秩序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於投資和淨出口,消費需求始終是短板。為了發揮消費需求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的作用,積極應對持續低迷的國際需求,近年來國家先后出台了多項舉措,但消費需求依然不振。
特別是,在出口大幅下滑、投資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雖然201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投資,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但消費需求增速仍然呈現明顯下滑。
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如何破解這一迷局?
消費依然“短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高速增長的最強動力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和淨出口。
從消費的經濟貢獻看,“短板效應”日益顯著。2000∼2011年期間,消費需求對GDP的貢獻率由65.1%降至55.5%,而投資對GDP的貢獻率由22.4%提高至48.8%。在消費需求中,居民消費佔比由2000年的74.5%降至2011年的72.2%,同期政府消費佔比則由25.5%提高至27.8%,政府消費對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表現明顯。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突出特點表現為低下的居民最終消費率。2000年以來,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居民最終消費率平均水平一直保持在55%∼57%之間。其中,美國一直保持在70%以上,英國超過了60%,日本和韓國也在50%∼60%之間。而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長期停留在50%以下,並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2000∼2011年期間,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從46.4%下降到35.5%,不僅降速快,降幅也很突出。
從消費結構看,呈現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增長緩慢的特點。從消費需求變化趨勢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生存型的“衣食住行”類消費支出佔比會不斷下降,發展和享受型的“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教育文化與娛樂服務”類消費支出佔比會持續上升。但在我國,生存型消費支出所佔比重較高,而且呈現上升趨勢。2000∼2011年期間,我國城鎮居民“衣食住行”類消費支出佔比由69.3%提高至70.8%,發展和享受型的“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教育文化與娛樂服務”類消費支出佔比則由27.3%降至25.2%。同期,農村居民兩類消費支出佔比也呈現出同樣的變化趨勢。這一情況與發達國家形成了顯著的反差。例如,2011年美國“衣食住行”類消費支出佔比僅為45.5%,而醫療保健類消費支出佔比則高達20.6%。
從消費差異看,我國城鄉和區域差距不斷擴大。就城鄉差距看,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佔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達到了76.82%,而佔據總人口比例48.7%的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佔總消費支出比例僅為23.18%,城鄉居民消費支出佔比也由2000年的2:1,增加至2011年的3.3:1。從區域差距看,中西部地區消費水平與東部地區存在很大差距,2011年東、西部地區居民消費支出相差高達2.7倍,東、中、西和東北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比分別為53.3%、17.6%、19.9%和9.27%。
- 收入分配改革被指遭國企阻擾 國資委喊冤不歸我們管
- 專家稱收入分配改革是企業職工收入翻幾番問題
- 官員稱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基本成型 或在兩會前出台
- 財政部副部長:解決收入分配不公需深化體制改革
- 2013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 社科院:加快調節收入分配結構 深化工資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