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藍天總算出現在了北京2月1日的早晨。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1月,北京僅有5天逃脫了灰霾的魔爪。
根據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的數據,1月30日,全國有143萬平方公裡受到灰霾的侵襲。
多年來,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和他的團隊一直致力於繪制中國污染地圖,以便公眾能更好地對身邊的污染企業進行監督。而這一次,他卻發現,衛星遙感數據勾畫出的灰霾天范圍與我國重化工產業的布局高度重合。
京津冀地區是整個1月份灰霾天的重災區。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是,這一地區每年的粗鋼產量佔全世界產量的1/5。支撐這個“驕人”數據的,還有大量的煤炭燃燒,大量污染的排放。
再看長三角地區,近年來的灰霾天也在不斷增加,而在馬軍的中國污染地圖上,過去10年,這一地區的產業結構正由“輕”變“重”。
馬軍的這一發現在業界已是共識。2012年年底,國務院批准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旨在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空氣污染較重的地區出重拳治理。據介紹,這些地區污染排放高度集中,單位面積污染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3.6倍。
規劃中,空氣質量需要重點整治的地區已佔到國土面積的14%,基本也與這次大面積灰霾天的范圍一致。
這些地區的經濟總量、煤炭消費量分別佔全國的71%、52%。相對應的是,這佔國土面積14%的地區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佔全國的48%、51%。按照2011年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標准,重點區域內82%的城市達不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北京代表處的能源高級顧問楊富強給出了更詳細的數據:北京煤炭的消費量達2000萬噸,天津是7000萬噸,而河北是3億噸,山東是4億噸……整個華北地區每年要燒掉10億噸煤。
國土面積跟中國相當的美國,全國的煤炭消費量也隻有11億噸。我國有這樣龐大的煤炭消費量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灰霾天驅之不去。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看來,面對一個月隻有5天看得見藍天的現實,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必須提速。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說,在《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中,國家已經提出了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的構想,有可能率先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與山東城市群積極開展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試點,通過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倒逼地方政府積極發展清潔能源,調整產業結構。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姜克雋認為,煤炭消費的總量控制對改善灰霾天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北京市為例,灰霾天氣成因中,燃煤貢獻佔1/4,機動車佔1/4,油煙不到1/4,有機物揮發物和揚塵等佔了1/4。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相當於對1/4的燃煤污染開刀。
最新的消息是,1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2015年要將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0億噸標准煤。有評論認為,這是國家給能源消費劃出了消費紅線,今后煤炭消費量的增長要被嚴格控制。再往下傳導的效應是,高能耗的重化工產業也將遭遇能源瓶頸。
如何實現能源消費總量的控制?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戴彥德給出的建議是,首先,中央要給出能源結構調整的時間表。尤其要明確,在能源結構中不能再“一煤獨大”,要實現煤炭、油氣、核能和清潔能源各佔1/3,三分天下的比例。其次,要對現有產業進行節能改造,提高能效,減少排放。
在馬軍看來,當務之急是,頻頻受灰霾天侵襲的這些地區,應該緊急核算出自己區域內的納污容量,以此來評價未來還能不能再上重化工類的項目。比如,華北地區,煤炭消費量已經高達10億噸,究竟還有沒有環境容量再容納新的鋼鐵、水泥項目?再有,鑒於空氣污染的區域特征,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在審批新的重化工項目時,應該從整個區域的環境來考慮。
近年來,重化工產業如脫?野馬般的發展,原因在於,一個重化工項目能拉動的GDP效果明顯。楊富強則希望,地方官員要換個思路想問題,一個鋼鐵廠,短期內可能會給GDP的增速添加砝碼,但是從長遠看,如果環境嚴重污染,為了應對灰霾,汽車要停駛,工廠要停工,甚至社會還要支付高昂的醫療成本。總體來看,為環境埋單的費用要遠遠高於幾個重化工項目拉動的GDP。
周宏春說,過去我們認為的現代化就是滿街跑汽車,大型工廠煙囪林立,時至今日,當我們連清潔的空氣都呼吸不了時,必須重新思考什麼是現代化。
本報北京2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