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駐香港的瑞穗証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最近想做一個今天的香港經濟和亞洲金融危機時香港經濟的比較研究,他打算從全球的海外背景,美國歐美的形勢,兩個危機的策源地、香港資產泡沫的程度,當下和彼時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等角度做一個全方位的分析。10月28日,在他從香港來到北京拜訪客戶期間,接受了本網記者關於香港經濟的專訪。
經濟觀察報:您認為目前香港經濟有泡沫麼?從國際環境來看,亞洲金融危機時候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沈建光:現在的情況和1997、1998年差著好幾年。當時是美元反轉,1995年到2001年是美元走強的過程,亞洲金融危機其實是在美元走強的過程中。但現階段的美元,要再大幅貶值很難了,但是要走強也不會那麼快,也有很大障礙,因為接下來美國還是要做量化寬鬆,美國的內需還是很弱,這個時候美國也不希望有一個強勢美元,今后兩年美元應該是振蕩為主。與此同時,當時的美國經濟有一個新的增長點,1991到1993年衰退之后就慢慢恢復了。到了1995年,才明顯起來。但現階段,明顯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弱,發展中國家經濟強。泡沫還是需要醞釀才能成氣候,國際環境還是很大的不同,程度上還是差很多。如果非要說有泡沫的話,那肯定還是在泡沫的前期。1997年的時候,美國經濟好,亞太發生金融危機,所以香港比較慘。當時所有的亞洲國家都恐懼,一個又一個經濟體貨幣的貶值,對亞洲的沖擊很大,因為亞洲國家的貨幣都是連鎖的,一個貶值對旁邊的國家都是很大的沖擊,這個情況現在沒有,現在是很穩健。其實現在的國際環境,和1994年、1995年的環境比較像。而現在,其實是歐美出事情了,次貸危機是發生在歐美的,歐美的恢復需要一段時間,反而是亞太經濟非常好,非常穩健,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都是,而且是有實體經濟做支撐的。我注意到更多的是資金上的FDI,這塊對亞太經濟來說是良性的,對香港資產泡沫的形成影響會比較少,這次從歐美的資金面來說,更多的是正面的,而不是負面的。
經濟觀察報:您認為香港政府應該採取哪些措施能夠未雨綢繆地應對可能發生的泡沫經濟和危機?香港經濟本身今昔有何不同?
沈建光:香港本身來說,泡沫肯定有一點,今年比去年一下漲了50%,但現在的房價比97年還是隻有略高一點,但這十多年,香港經濟也有很大的增長。大陸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不論是零售業還是金融業,每年增長速度都很快,這樣看來,泡沫程度還是小很多,那個時候比較瘋狂,現在還遠遠沒有到瘋狂的地步。但是香港的貨幣政策是起不了作用的,他隻能靠其他的途徑。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也是房價高企,當時特首董建華要建8萬套廉租房,政府補貼房價等等,因為當時的房價也就是隻有稿金融的、高收入的才能承擔得起,老百姓根本承受不起,但是當時廉租房的規模很大,對市場造成了很大沖擊,也是運氣不好,正好碰到金融危機,一疊加就一瀉千裡。香港這種經濟體要防奔潰和波動,肯定隻有要及早做准備。如果沒有及早准備的話,真的要奔潰有時候會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香港政府在泡沫起來但還不是嚴重的時候,已經開始採取行動了。當然這次比較謹慎,沒有冒然地像上次那樣採取大規模的計劃。現在也在討論很多辦法,比如增加供地,對土地供給提上來,還有對投資需求的遏制,比如移民買一套房子600萬就可以了,現在要提高到1000萬,對外來的投資性需求減少,還有對買房子的首付的提高,以前一直都是5%,但現在豪宅也是在20%-30%了。這也是一種謹慎性管理,美國次貸危機給大家的教訓是,對宏觀穩定,監管也能起到很大作用。從微觀監管到宏觀穩定的監管,監管對宏觀經濟的穩定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CPI現在香港也不高,失業率也很低,經濟最近的發展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