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器市場因“雅賄”興旺 反腐新政致蕭條【3】--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景德鎮瓷器市場因“雅賄”興旺 反腐新政致蕭條【3】

2013年02月26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大師潮

  畫家紀長嶺與沈浮一樣,在此次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中落選。年前的一次朋友聚會中,紀長嶺與沈浮一見面便緊握著對方的手不放,頗有英雄相惜的悲壯感。

  據沈浮和紀長嶺各自得到的內部消息:在景德鎮市的初選考試中,他們分別獲得第二名和第四名。但到了省裡,選出來的86人中,二人都沒在其列。

  相比沈浮,紀長嶺心裡要平衡一些,他好歹評上了一個“江西省技能大師”的稱號,該評選由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組織。沈浮沒有參加,即使是像沈浮這樣做了大半輩子陶藝的人,“之前也根本不知道還有這個稱號”。

  在景德鎮,碰見一個大師並不算稀奇,甚至有“一堵牆倒下來,砸到十個人,七個是大師”的說法。

  僅僅是大師的種類,從省級大師到國家級大師,不同機構組織評選出來的琳琅滿目的大師稱號就有將近20種,包括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下稱“高工”)、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西省技能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藝大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等。

  根據景德鎮截至2012年初的官方統計,景德鎮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3人(約佔全國的1/3),中國陶藝大師27人,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24人,省工藝美術大師74人,省高級工藝美術師1800多人,還有一大批深懷絕技的民間陶瓷藝人和陶瓷藝術工作者。

  在名目繁多的大師中,最受認可的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其次是中國陶瓷工藝大師。1979年,王錫良成為第一個景德鎮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則是從1995年開始第一次評選,由江西省工信委及省輕工行辦等部門組織,迄今已經舉行6屆。2001年以后,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人數呈幾何倍數增長,由2001年的第三批19人猛增到2012年的第六批86人。

  截至目前,根據景德鎮藝術陶瓷業內人士的非官方統計,加上在其他省份評上的大師,如今的景德鎮,省級以上大師就有300多個。

  “太泛濫了!誰都可以成為大師。”當地一位藏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曾經的同事,一位專門負責買菜的採購員如今也成為了大師。

  景德鎮大師潮的興起是在本世紀初。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於計劃經濟模式與“大鍋飯”機制的弊端,使得景德鎮的陶瓷企業再也無法適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大量訂單被浙江、山東等省份拿走,發展舉步維艱、瀕臨破產。本世紀初,國企改制風潮席卷瓷都,“十萬陶瓷產業工人一夜之間全部下崗”。這些人后來在自家的后院開起了小作坊謀生計,前面是門店,后面是生產作坊,條件好一些的,則有自己的畫室。

  再后來,為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江西省政府開始大力推動大師評選,評選的大師一屆比一屆多,這些以小作坊謀生的陶瓷藝人相當部分成為了大師。

  大師的稱號賦予這些陶瓷技藝者一種職業肯定和榮耀,但真正令他們對大師的稱號趨之若?的仍然是經濟利益的驅動。

  多年形成的以大師稱號、職稱為定價核心要素的畸形價格評定體系,使得“大師”稱號成為作品價格的放大器。

  “大多數情況下,大師的作品容易賣出高價錢來,不同級別的大師價格差異巨大。從省高工評上省級大師,價格馬上翻一番,再從省級大師評到國家級大師,價格又再翻一番,一年一個價。”上述那位藏家說,當然,同一級別的大師作品也會良莠不齊。例如,同是國家級大師,有的人作品可能隻賣10萬,出類拔萃者之作品也許就高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

  但無論如何,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意味著更多的財富。這是市場的規則,雖然不規范的市場很可能會失靈,但更多的人仍然願意跟隨著市場的規則走。

  千萬買一個國家級大師?

  2012年底,藏家熊晉生突然聽說一位他熟悉的女大師又上了一個台階,被評選為國家級大師了。他很詫異,“根本不相信,就她那樣的水平也能評上國家級大師”?

  基於對這位女大師社會人脈的信心,他收藏了不少她的東西。但他仍難以相信她能這麼快就晉升到國家級大師的行列,“三年前她才剛評了省級大師。”

  等到與她見面時,他驚覺:“她老得一塌糊涂,一個人一旦利欲熏心,根本睡不著覺。”

  他說,評選這個事情確實讓人身心疲憊。

  第六屆江西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在景德鎮選送到省裡面的名單中,初選的前10名中,有7人沒有進入最后的86人名單。

  按照沈浮的說法,景德鎮初選的時候有190多人報名,通過現場考試,最后選定了前65名報江西省參與評選。但最終出來的結果卻讓他大吃一驚:很多連景德鎮的初選都沒通過的人,經其他地市報名到省裡,最后反而評上了大師。

  而評選的名額從最初宣布的要評56人,之后加到80人,再到最終名單的86人,也讓沈浮覺得很不嚴肅。

  “真正的不公是官員參與到評選中來。”一位要求匿名的落選者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在《第六屆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評審細則》中,對於評委有這樣一條規定,“評審專家組由領導小組部分成員和聘請的專家組成,聘請的專家要求達到60%以上。”但事實上,此次評選領導小組組長為江西省的一位副省長,省工信委領導為小組常務副主任,其他成員包括省文化廳、省國資委等部門領導共11人。

  “官員怎麼能做評委呢?評委一定要找懂行的行家來當,最好異地的,他們對參評者不熟悉,這樣才能保証公正。但現在基本上是本地人做評委,這些人大多存在世襲或裙帶關系,最后評比的名額也就是大家瓜分一下,很難保証公平和公正。”熊晉生認為,官員的參與最終讓評選本身淪為了撈取個人或部門利益的工具。

  在景德鎮,圈裡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百萬買一個省級大師,千萬買一個國家級大師”。

  熊晉生抱怨,“現在就像市場招投標一樣,你隻要達到一定的標底,大師的帽子就能戴上了。這樣一來,一些不會畫瓷器的,也能評上大師。很多真正有本事的卻不一定會去參評。”

  但為了爭搶幾年一屆的大師名額,仍有人不惜傾家蕩產、賣房賣車,甚至借高利貸。“也有花了1000多萬沒評上,一夜白頭的。”一位不願具名的圈內人說。

  殘酷的競爭現實催生了中介人生意。中介人一般會告訴參評人,他認識某某領導,有什麼樣過硬的關系,可以去疏通。

  就在沈浮得知自己沒有被評上之后,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在電話裡告知沈浮,給他50萬,他可以幫忙找關系。

  “他說認識評審小組一個領導的侄子,可以幫忙操作。”但沒想到,到凌晨1點(那位領導)家裡還坐滿了人,都是沒有評上的。”

  不少落選者通過不同的渠道對評選結果表示抗議,最終才有了1月14日這份來自江西省工信委的通知。

  “90%都是代筆”

  “許多大師要拼命應酬拉關系,不然,誰來買他的作品?聽說哪裡來了一個客戶,哪裡來了一個老板,哪裡來了一個領導,那得趕緊過去接觸。如果他那裡正好來了買家,那他就得想盡辦法把人留住。這樣哪裡還有時間畫畫?”熊晉生的講述很是激動。

  於是,代筆這一職業產生了。

  不僅是熊晉生,幾乎所有接受採訪的藏家和玩家們都說,“現在景德鎮稍微有點名氣的,90%以上都有‘槍手’,從國家級大師到省級大師甚至高工,絕大多數都有代筆。”

  熊晉生說,工筆畫對眼睛要求很高,年齡大的那些大師根本就沒法畫了。“至於那些本來就沒有真才實學、職稱完全靠買來的,那更需要代筆了。”熊晉生舉例那位剛剛評上國家級大師的女大師,陶瓷圈的人提起她都直搖頭,“她是做雕刻的,根本不會畫畫”。

  90%是業內的一個普遍估算。根據熊晉生的總結,那些不會畫的大師、畫不動的大師、沒時間畫的大師、著急掙錢還債的大師,都是“槍手”在代筆。

  替大師代筆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弟子,操作過程很簡單,一張瓷畫的大多數由弟子完成,師傅隻要點兩筆再署上自己的名字即可。

  而代筆的弟子除了跟著大師學習調色等,每個月能拿到2萬~3萬元不等,出師后還能挂上某某大師弟子的名號,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就在記者採訪某位大師時,這位大師的畫作還被一個內行玩家當場指出是代筆之作。場面頗為尷尬。

  但這也隻有真正內行的人才能分辨出來,大多數人仍然無法辨別。“若干年后,當市場歸於理性,很多玩家會猛然發現,自己手裡一堆贗品。”(應採訪者要求,文中部分名字為化名)

  景德鎮:藝術瓷都的困惑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郭芳 實習生 簡文超 | 江西報道

  年前,謝忠良剛剛過完六十大壽。他原計劃擺宴20桌,結果來了40多桌。客人大多來自北京、上海、浙江、廣東,還有許多江西省內的其他城市,非富即貴。

  謝忠良是景德鎮當地最資深且著名的陶瓷收藏家,在景德鎮陶瓷收藏圈中,享有較好的口碑。陶瓷收藏最熱的那段時間,他一天要接待近20撥顧客,“人多的時候,排著隊付錢”。

  但他現在還是決定盡快賣掉自己手裡收藏的一部分瓷器,他對景德鎮藝術陶瓷未來的市場前景並不看好,“太濫了,再這樣下去沒法玩”。

  異化的市場

  景德鎮的另一位藏家范君卻很是樂觀。在他看來,這個市場僅僅是一個起點,還遠未達到頂峰。

  景東陶瓷集團董事長張曉東也認為,與其他藝術品相比,藝術陶瓷還不是最高點,仍有發展空間。

  1996年,原來是景德鎮一家國營瓷廠的工人的范君,在企業改制后被迫開始了自己的瓷器買賣。“最開始跑廣東,那時候的市場還沒有現在這麼好,買張鬆茂(1988年第二批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一隻300件(‘件’是景德鎮陶瓷大小規格單位,瓶子分150、200、300件不等)的瓶子也就幾百塊錢。”

  2000年,景德鎮的藝術品陶瓷市場開始有了火熱的苗頭。緩慢增長了8年之后,2008年,景德鎮現代陶瓷藝術品市場終於迎來了一個大爆發。

  2009年,張鬆茂的一塊《國色天香》粉彩瓷板拍出67.2萬的高價。僅僅兩年后,2011年12月18日,在北京昆侖飯店舉行的北京萬隆2011秋拍名家繪瓷專場上,張鬆茂繪制的另外一塊《國色天香》巨幅瓷板,以1165萬元成交,這也刷新了張鬆茂作品的拍賣紀錄。

  范君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早期收藏的張鬆茂的作品,價格連翻了幾番。2010年,他用幾塊張鬆茂的瓷板,換了一套別墅和一輛奔馳,現在看來,他還覺得自己虧了,“我的瓷器是每年都在漲,漲得比房價還快”。

  范君建議,現在如果經濟實力雄厚,可以買點好東西,賭一賭時間,隔兩三年就要翻一番。

  例如,投資一個青年畫師的瓷器,起步階段可能是8000元,過了5年以后,肯定會漲,但到底是變1萬還是2萬元,那就要看他的本事了。他的努力,將增加你的財富。

  但其實,相當一部分有潛力的畫師會被投資人“承包”起來,之后炒作成大師,投資人因此會更快地獲取更多的回報。許多藏家善用此道。

  “其實,景德鎮的藝術陶瓷,這麼多年就是這麼炒作出來的。一家公司簽約幾個畫家,包下他們所有的作品,再把影響力炒作起來。”昌南官窯的陳新遠說,炒作的推手不僅有景德鎮本地的藏家,也有沿海發達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的商人。

  范君說,要捧一個人很容易,要毀一個人也很簡單,將你手中擁有的大量的他的作品放到網上去,再定一個很低的價格。

  然而,“景德鎮的陶瓷隻有在景德鎮才有市場,離開了景德鎮便不值錢。”這是許多景德鎮藝術陶瓷圈內人的總結。

  當地流傳的一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2012年上半年,贛州的一個老板,因生意周轉急需用錢,想在贛州出手一塊著名大師的瓷板,他買的時候350萬,結果降到150萬,贛州當地也無人肯接。無奈之下,運到景德鎮來賣,結果賣了600多萬。

  於是,許多景德鎮人到外地低價買入當初賣出的瓷器,然后再回到景德鎮高價賣出。

  式微的藝術

  “像現在這種玩法,早晚有一天得完蛋,我就擔心景德鎮的瓷器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謝忠良很無奈。

  謝忠良玩藝術陶瓷的商業模式已相對更成熟,上世紀80年代末期就開始從事藝術陶瓷生意的謝忠良有自己藏館、經紀公司及生產作坊。他以年薪或月薪制簽下了一批畫師,合同期內,作品歸謝忠良所有,但對畫師的創作數量不做要求,以保証質量。最頂峰時,他公司裡有30多位畫師。

  “市場已經太浮躁了。”謝忠良感慨,好東西太少。再繼續這樣下去,景德鎮的藝術陶瓷將淪為一般的工藝品,再無收藏價值。

  在孔發龍看來,“真正好的原創,需要時間去思考和醞釀,現在很少人願意花心思在作品上,大多是‘應酬之作’。”

  大師對畫作的原創性也不重視,很多大師都靠臨摹那些賣得好的作品。張鬆茂的《國色天香》是被臨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幾乎每一位大師都畫過《國色天香》。

  而且,很明顯地,景德鎮的瓷器在工藝上越來越簡化。“通常哪種材質成功率高就用哪種材質,而成功率高的材質燒出來的東西肯定就一般。”但陳新遠認為,歷史上,景德鎮的瓷器之所以最負盛名恰恰是它的72道工序。“但現在都只是買來白胎在上面畫畫,瓷器本身的好壞根本不看重。瓷器本身的質量好壞在很大程度上也左右著作品的價格。不同的瓷土,不同的燒制工藝,質量、成本相差極大。”

  謝忠良認為,工藝的簡化讓景德鎮的瓷器丟掉了傳統,也削弱了它的藝術價值。

  “畫畫也簡化,什麼快畫什麼,大師們感覺畫復雜的作品時間都浪費掉了,賺錢的時間都沒有了。”玩家孟慶慶向《中國經濟周刊》感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景德鎮藝術家創作最好的時期,大師們經過艱苦的人生磨礪創作出來最好的作品。“那個時候的人是為了藝術而藝術,現在是為了人民幣而人民幣。”

  張曉東出生於陶瓷世家,父親張鬆茂、母親徐亞鳳均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本身也是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但他現在主要轉到藝術陶瓷的經營上來,擔任他父母經紀人的角色。“轉經營以后畫畫就沒靈感了,因為你一天到晚想著錢,畫什麼看起來都像是人民幣的樣子。干脆不畫,專門干企業去。”

  “這個行業的專業分工仍然很不夠。” 張曉東認為,景德鎮的藝術陶瓷運作到今天這麼爛的地步,一個很重要原因是缺乏成熟的經紀人運作機制。大量的創作之外的事情由經紀人來解決,畫家應該集中精力在創作上。但目前,景德鎮多數的畫家還是家庭小作坊的運作模式,又搞創作又搞經營。結果創作搞不好,經營也搞不好。

  鑒於對景德鎮藝術陶瓷市場的悲觀預測,謝忠良已經開始著手出讓自己手裡的瓷器,轉而收藏硯台。就在兩年前,他開始用出售藝術陶瓷的錢收藏硯台。

  陳新遠早期從事房地產挖到了第一桶金。2004年,陳新遠從浙江老家來到景德鎮,致力於打造一個屬於景德鎮的高端禮品瓷品牌。

  陳新遠試圖走加盟經銷商模式,先拿訂單,再組織合適的藝人團隊制作。春節前,兩三千塊錢一套的商務禮品訂制供不應求。他篤定,這是他未來的主打市場。

  不過,他跟謝忠良的判斷基本一致:目前的景德鎮藝術陶瓷市場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在特殊的時期,大師的名號就是一個標杆,大師署名的作品就能賣得很好,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藝術陶瓷的發展,但市場終歸會逐漸恢復理性,那時候,大師又會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這兩年,大師的號召力明顯下降。大師越評越多,也就越來越不值錢。”他認為,再過個5到10年,品牌才是真正的大師。而這正是他的機會。

  (原標題:瓷器的官場生意)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