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部分城市已患上嚴重“城市病”--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中國部分城市已患上嚴重“城市病”

2013年03月05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推進中國城市化健康發展,關鍵一點是針對性預防和治理城市病,為所有城市居民創造一種可以幸福工作、生活於其中的氛圍。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鵬飛

  在城市化加速推進的同時,由於中國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難以跟上城市化增長的步伐,加上缺乏科學、合理和前瞻性的人口及產業的空間活動的規劃及政策引導,中國城市化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中國一些城市已經患上比較嚴重的“城市病”。

  “城市病”是指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在中國所表現出的特征有: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貧困失業、住房緊張、健康危害、城市災害、安全弱化等。中國不同規模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這些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現。

  七大病症困擾中國城市

  交通擁堵:城市交通難以滿足市民日常生活需要。主要表現在:城市交通設施缺乏,交通擁堵嚴重,城市居民日常交通耗時過大,城市居民對交通狀況評價較低。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對中國城市幸福指數的全國性調查發現:全國35個大中型城市居民對本城市交通狀況表示“非常滿意”、“滿意”分別佔18.6%、8.7%,滿意率合計僅為25.3%。

  環境污染:主要體現為城市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綠地資源等優質環境資源供給不足,更表現為城市居民對城市衛生環境總體評價偏低。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已對水資源自然循環帶來極大壓力:中心城市、特大城市2009年每平方千米供水量分別達到16萬噸,8.8萬噸,對水資源的自然循環帶來極大壓力﹔人均綠地資源不足:人均綠地面積在20平方米以下的城市達86個,佔286個樣本城市的近1/3﹔城市居民對環境衛生滿意度評價低: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對中國城市幸福指數的全國性調查發現:全國35個大中城市居民對本城市衛生環境評價滿意率僅為38.9%。

  貧困失業:指城市經濟發展收益無法為所有城市居民分享,部分居民被迫處於貧困或失業狀態。在中國,貧民窟現象雖然沒有巴西、印度等國家那樣嚴重,但也常以生活配套水平較低的城中村、棚戶區等形式存在。據民政部門統計,我國處於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人口是2334萬。而有學者認為,城市貧困人數約為6000萬,佔城市總人口比例的10%。中國城市失業問題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時相對並不嚴重。但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受全球需求放緩影響,中國城市經濟規模增長放緩,導致大量人口失業。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年《社會藍皮書》的調查顯示:2008年,中國城鎮的經濟活動人口失業率大概是9.4%。如果以此推算,中國失業率甚至超過了直接遭受危機沖擊的美國7%失業率。2010年期間,中國35個大中城市居民對所在城市就業狀況即滿意率僅為31.3%①。

  住房緊張:當前中國城市最受關注的議題,是中國城市病的主要症狀之一。住房緊張總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人均住房面積不足。總體而言,人均住房面積隨著中國住房供應量的上升,呈現平穩上升趨勢,但離滿足居民住房需求還有較大不足,特別是中心城市表現嚴峻﹔二是住房可支付能力偏弱。《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0—2011)》測算了1999—2010年上半年中國35個大中城市住房支付能力指數,發現:2010年上半年中國支付能力很弱的城市數達到13個②。

  健康危害: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單個城市人口規模一般控制在100萬以內(除極個別城市以外),重要的考慮因素在於瘟疫等重大傳染病的嚴重威脅。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醫療衛生水平的進步為城市人口規模擴張創造了條件,1000萬人口以上規模的城市不斷形成。但城市人口高密集分布依然對城市防疫工作提出重大挑戰,加大了流行傳染病傳播的控制難度。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大規模流行期間,中國四大直轄市確診病例佔中國內陸確診病例的47.5%﹔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發期間,中國四大直轄市確診病例佔中國內陸確診病例37.4%。而中國四大直轄市總人口僅佔中國內陸總人口的約5%。2010年對全國35個大中城市居民的問卷調查顯示:城市居民對當地醫療衛生狀況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的分別為11.6%、21.8%,滿意率僅為33.4%③。

  城市災害:一個重要表現是城市火災事故頻發,且造成嚴重后果。城市建筑在防火方面存在兩大先天劣勢:一是建筑密度大,火災事故容易蔓延,不利於人員疏散﹔二是建筑高度高,不利於消防救援。

  安全弱化:指違法亂紀等行為給城市居民的社會安全感帶來的負面影響。2009年期間,我國中心城市萬人刑事案件立案數量高達74.4件,特大城市為26.4件,中小城市為27.9件。刑事犯罪行為會對城市居民社會安全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導致其社會安全感弱化,幸福感下降。

  健康城市化,先治城市病

  推進中國城市化健康發展,關鍵一點是針對性預防和治理城市病,為所有城市居民創造一種可以幸福工作、生活於其中的氛圍。一些城市已經做出了十分積極的嘗試,如重慶提出建設“五個重慶”,廣州提出“五個更加”等,根據城市病的產生機制,我們認為:預防和治理城市病總體上需要從兩個基本方向入手:

  第一個方向是人口和產業空間分布均衡化調整,建構一個適度傾斜而平坦的城市中國。人口在城市內部、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分布不均,部分區域人口密度過高,超出其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最大承載能力,但更多區域其人口密度仍位於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最大承載能力范圍內。

  人口空間分布均衡化調整目的是推動人口從高密度區域向低密度區域遷移,以滿足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的承載能力限制。對單個城市而言,可行的思路是通過培育城市副中心,改進城市郊區生活條件及交通可達性實現城市人口多中心布局,或部分城市人口向郊區轉移布局。

  超越單個城市,將視角拓展至區域層面,比較有利的嘗試是:圍繞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培育一批富有活力的中小城市,形成集群式發展的城市群﹔或沿國家經濟主干線(一般為國家交通主干線)促進沿線城市聯動發展形成城市帶。

  第二個方向是提高城市配套建設與管理服務水平。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的最大承載力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與生態資源的利用效率、社會管理的水平呈負相關。因此,提高配套建設與管理服務水平等同於在資源約束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擴大人口承載能力,緩解城市病。

  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行。本次世博會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探索創造可以為市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未來“和諧城市”是貫穿上海世博會的核心理念。

  為此,上海世博會特設“城市最佳實踐區”。這些全球城市最佳實踐案例為提高城市配套建設與管理水平,解決城市病提供了極為有益的啟示與借鑒。對中國城市而言,可考慮從以下方面入手:創新完善交通體系,改進通勤效率﹔提高生態資源利用效率,增進生態資源供給與循環﹔提高就業能力,拉動居民收入增長﹔加大商品住房供給能力,提高公共住房保障水平﹔提高衛生醫療體系質量,擴大醫療保障覆蓋﹔增進災害防范意識,提高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完善社會安全網絡建設,增強居民社會安全感。

  ①、③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起的2010年度中國城市幸福指數專項調查。

  ②倪鵬飛:中國住房發展報告[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P147-148。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