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支撐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根本--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新聞

產業支撐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根本

2013年03月07日15:07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手機看新聞

  雖然新型城鎮化是當前中央和各地政府工作的重點,也是全國“兩會”代表熱議的焦點話題,但一個企業身體力行、積極倡議以產業布局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在當下卻並不多見。

  因此,當全國人大代表、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詹純新在“兩會”上關於“產業集聚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中聯重科在湖南正在實踐”的言論一出,詹純新隨即成為各路媒體記者追逐採訪的對象。

  作為全球工程機械裝備制造領軍企業,中聯重科何以與新型城鎮化“結緣”?在發展實踐中又是如何以產業布局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實踐中遇到了哪些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本報記者在“兩會”期間對詹純新進行了專訪。

  新型城鎮化繞不開的三大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作為一家大型工業企業,中聯重科是如何想到做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探索的?

  詹純新:作為湖南的本土企業,我們踏踏實實地做了這件事兒。

  中聯重科是湖南的工程機械企業,近年來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在產業布局上有意向城鎮推進,發現當一個項目落戶在一個城鎮后,跟著就會有不少配套企業隨即進來,形成了大企業在中心,配套企業在外圍,再外圍是服務業的跟進,形成了一個既有產業支撐,又有服務業的相對成熟的城鎮。我們發現,這對於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來說,是一條非常好的出路。

  因為在現階段,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還有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后的安居樂業問題。與土地分離的農民,大多缺乏必要的技能,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沒有穩定的收入,也就不能實現真正的安居樂業,而且可能返貧。

  其次,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化問題。新型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建設所需資金不可能長期依賴土地出讓金和財政補貼,關鍵在於培育城鎮自身的造血功能。

  再次,城鎮服務體系建設的問題。以服務業為主的城鎮服務體系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聚集和經濟繁榮。缺乏獨特資源和實業支撐,服務產業難以發展。反過來,服務產業發展的不匹配,影響城鎮的投資環境,難以吸引各類生產力要素的聚集。

  這些因素會影響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深入推進。中聯重科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實踐中,不僅把根扎在城鎮、把觸角滲透到全球,而且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也有了一些體會。

  中聯重科在湖南的工業園區,分布於4個地市、12個縣市區,在長沙向西、長達260公裡的沿線上,打造了一條平均每35公裡就有一個園區的工業走廊,並成為3個地市、7個縣市區重要的工業企業和納稅人。

  而且我們想,如果中央能鼓勵中國兩百強的企業在產業布局上都向城鎮或小城鎮推進,每個企業帶動十個縣,在這十個縣中發展自身產業,那麼就可以帶動全國兩千個縣的經濟發展,還解決了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產業缺乏問題。這才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真正的動力。

  產業拉動 培育城鎮自身造血功能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政府雖然多次提出 “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要良性互動”,但在如何更好地促使雙方良性互動方面,目前尚未有更多的成熟經驗可供借鑒,企業層面的探索更是少之又少,中聯重科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是如何實踐以產業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

  詹純新:成熟並且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落戶到城鎮,帶來了新觀念,帶來了人才,帶來了資金,帶來了技術,帶來了市場,從而實現“建設一個園區,集聚一批企業,形成一片城鎮,繁榮一方經濟”,能很好地化解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三大問題。

  一是成熟產業進入城鎮,農民就業機會更多、更穩定,和企業各得其所。農民進入城鎮,接受培訓成為產業工人,素質提升,收入穩定,生活成本低,安居樂業﹔企業用地成本低,用工實現本地化,就地招工、就地培訓,降低了人力成本,減少了人員的流動性,提高了員工穩定性。以中聯重科在常德市灌溪鎮主機和配套園為例,2012年產值120億元,創造了全鎮78.1%的工業總產值和67.4%的稅收。灌溪鎮居民3.5萬人,90%的勞動力實現了當地就業,其中1.2萬人成為產業工人,農業小鎮成為“中國塔吊第一鎮”。

  二是成熟產業進入城鎮,地方財政得到改善,使新型城鎮化建設具備了自我造血功能。有產業的反哺,新型城鎮化就會更有活力,更能持續。政府有了財力,就可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為城鎮居民提供均等的醫療、教育、養老、交通等公共服務,不斷地改善民生。

  以漢壽縣為例,該縣原來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農業人口比例近80%,工業總產值4億元。2009年中聯重科在漢壽建園。三年后規模工業產值達到86.2億元﹔一、二、三產業比例從2010年的29:30:31,轉變為2012年的23:35:42,新型城鎮化率從五年前的23%提高到40%,農業大縣已進入湖南省縣域工業經濟前四強。

  三是成熟產業進入城鎮,與當地服務業相互支撐、相得益彰。有穩定消費能力的人的聚集和城鎮環境的改善,為第三產業繁榮提供了需求,城鎮功能配套會進一步完善,有利於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有利於吸納更多的農民就業。

  建議出台政策鼓勵企業進入城鎮

  中國經濟時報:在實踐中,你們遇到了哪些問題?有哪些建議?

  詹純新:實踐中我們發現,當前,政府在招商、企業服務等方面都做得相當好,但是缺乏整體、合理的城鎮規劃。另外,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給予企業的補貼等優惠政策方面,也有欠缺。應該將以上幾點結合起來,鼓勵企業向城鎮發展。

  因此,我對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兩個建議:一是建議國家鼓勵企業進入城鎮,出台企業落戶城鎮的扶持和獎勵政策,以增強成熟企業進入城鎮的動力。二是建議國家及各級政府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結合區域經濟布局、地域產業特色、城鎮區位優勢,對交通、能源、環保、城鎮建設等進行通盤的統籌規劃。

  李克強同志曾說,13億人的現代化和近10億人的新型城鎮化,在人類歷史上是沒有的。中國這條路走好了,不僅是造福中國人民,對世界也是貢獻。而產業集聚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根本途徑,我們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應當走出大城市,走進城鎮,到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責任編輯:財經實習、劉陽)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