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費公開范圍進一步擴大
記者:今年“三公”經費和行政經費是否還會繼續公開?是否還會有所細化?
楊曉超:總體來說,這是一個逐步細化的過程。今年“三公”經費公開還是延續去年的做法,從“款”級科目細化到“項”級。此外,公開的范圍會進一步擴大,凡是去年年初向人代會報告預算、 公開預算的,今年年中(注:7月)就要公開決算。
記者:“三公”經費公開已經進入第三年,在此過程中,您覺得執行起來難點在哪?
楊曉超:“三公”經費實際上是包含在預決算公開中。現在缺乏法律制度保障這麼一個大前提,目前依據的是國務院信息公開化條例——“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但具體到預算和決算,公開到什麼程度,都說得很籠統。目前預算法正在修改,希望通過預算法和出台預算法的實施細則,能對預決算包括“三公”經費有明確規定。
記者:預算管理績效考核結果具體是如何跟單位預算挂鉤的?
楊曉超:原則上是如果一家單位某個項目預算執行得不好,第二年預算會減少安排。但實際這個執行起來也很復雜,因為績效考評要等項目結束,這個項目考評不好並不代表下一個項目也做不好。目前絕大多數預算單位還是按項目考評,整個單位以自評為主,由財政部門抽查。整單位預算績效管理試點的單位今年已經從之前的3家擴大到12家。
記者:每年預決算公開時,您的壓力大不大?
楊曉超:你看我有壓力嗎?(大笑)預算公開對財政來說是好事,公開並不是考察公開本身,而是考量一個單位的管理,特別是財政財務管理。你這方面做得規范,就不怕公開﹔你不規范,就害怕公開。
記者:北京市“三公”經費公開已經推進三年了,這個過程中您有何感觸?
楊曉超:有一個可喜的變化是,各單位都有這種意識:花錢是有人監督的,錢得省著花。我接觸的部門領導都在談這個問題。意識有了,現在需要一個完善的制度去規范。如果再有問題,那就是有意識地去規避法律制度。我想這畢竟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