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曹華)今年兩會,“城鎮化”無疑是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要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顯然,新型城鎮化已被視為新階段中國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人們期待兩會代表的討論能對“如何實施城鎮化”給出更明確的路徑。
代表委員熱議新型城鎮化 戶籍等配套制度改革成破題關鍵
城鎮化顯然不是簡單的“泥腳上樓”、“土路改水泥”。城鎮化更多的是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
報告將城鎮化所需的配套制度改革指向了“戶籍制度”和社會管理體制。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2.57%,預計2013年城鎮化率達到53.37%,但戶籍人口僅為35%。眾所周知,在傳統制度下,城市就業質量和醫療、教育等福利保障廣泛依附於戶籍存在,有無戶籍差別很大。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指出,新型城鎮化重點就是“人的城鎮化”,也就是實現讓農民工徹底地轉移。和這個問題有關的是戶籍,在戶籍上有60多種城鄉之間不平等的福利。加快戶籍改革,有利於推動轉移人口的市民化。
民革中央調研部則在提案中明確建議,對於已經具備條件的公共服務項目,如義務教育、就業培訓、職業教育、計劃生育等,應率先實現同等對待,而與城市戶籍緊密挂鉤的低保、保障性住房等,要通過逐步增加和不斷完善農民工的公共服務,逐步覆蓋符合條件的農民工,最終達到消除戶口待遇差別的目標。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桂芳則對城市的承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她提出,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需要速度和規模,但更要有質量。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不但需要加快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財政制度等重大制度的改革,實現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 也要重視城市、城鎮的規劃、建設、管理和發展,使城市、城鎮真正符合人的生產生活的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金壇市市長丁榮余建議在“城鎮化”的過渡機制上,要大膽探索創新。遵循“政府推動、政策引導、農民自願、規范運作”原則,推進“雙置換一轉換”,即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以農村住宅置換城鎮住房和農民向市民轉化工作,引導農民向城鎮集聚。城鎮化也包括了創新土地使用制度的要求,要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証,對符合規劃條件的現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除住宅建設外,允許以出讓、租賃、轉讓、出租、抵押等形式進入土地市場交易。
破解資金難題有望借助銀行信貸
要推進城鎮化,不僅要關注配套制度建設,也要想方設法解決巨量資金需求。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的測算,農民市民化所需的人均公共支出至少10萬元。按照2015年市民化率達到54%的目標,即實現約2億農民的“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支出累計將達20萬億左右。面對城鎮化新增的巨量公共投入,地方政府的可用財力增長能力卻是相對有限的。
對於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資金問題,成都市政協副主席、致公黨四川省委副主委楊興平顯得較為擔憂。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四川省除了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比較順利,其他區域發展相對滯后,地方財政無力承擔城鎮化所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建設資金。
採訪中不少代表委員共同期待的一點是:新型城鎮化不應加重當前地方債務,后者已經困難重重,需要有新的資金運營方式。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6日表示,“就城鎮化的融資問題,從金融界的專業考慮,會權衡哪種方式更能發揮作用。”周小川說,“在城鎮化過程中,尤其是基礎設施、公用設施方面,可以借鑒國際上的金融工具,比如資產証券化、市政債等等,當然,銀行貸款也是一種渠道。”
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也表示,城鎮化加速造成新的貸款需求是肯定的,相信銀行會監察市場情況,根據自身需求來調整放貸額度。
來自銀行方面的回應同樣表示支持。浦發銀行行長朱玉辰表示,城鎮化將3億人口轉移到城市,有著龐大的資金需求,銀行信貸支持應在這其中處於主導地位。他認為,應該為城鎮化量身定做方案,商業銀行應探索對城鎮基礎建設進行收費權、土地流轉收益和土地經營權質押。
全國政協委員、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未來二十年城鎮化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銀行服務帶來很多新的需求,對此將調整信貸方向,以滿足城鎮化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