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當前風風火火的大部制改革,人們不能不想起幾年前就先行先試的深圳。
記得2009年7月30日正式啟動的深圳大部制改革被譽為深圳30年來,力度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機構改革:39天時間、一次性削減了15個政府工作部門,精簡了1/3的機構,並重新組建了7個委員會、18個執行局和6個辦公室,共31個政府部門。
然而,深圳推行大部制改革不到一年,大家還在為此次改革叫好的時候,有網友翻查出一些部門副職超標現象依然嚴重,新成立的深圳市科工貿信委被曝有20個副職,一時激起網友拍磚無數。后據深圳市編辦解釋,官方實際配備主任1名,副主任10名,該委下屬事業單位負責人兼任委黨組成員2名、副巡視員6名(含1名機關黨委書記)不包含在領導職務的職數以內。
市民、網友們則認為“1正10副”與“1正20副”,不過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他們繼續追蹤后發現合並的局、委領導職數在2~4名的僅有農林漁業局(海洋局)一個部門,其余領導職數幾乎全部超過了5名,而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委、科工貿信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部門,副職人數都達到或超過了10人。一時間,“大部制改革減位不減人、養人不養事”等引發了連串爭議。
拿整合后的科工貿信委來說,該委將原先的55個處級單位,整合成29個處級單位,其中最多的就是姓“科技”和姓“高新”的處科技創新支撐處、科技發展處、科技成果推廣處、高新技術產業化處、高新技術改造處……這種職能的細化,照樣是落入“養人不養事”的窠臼。
2012年深圳兩會上,數名市政協委員以萬言書的形式對深圳大部制改革進行了反思式回顧,提案中舉例寫道:“科工貿信委對產業實施統一管理,並重在管規劃、管政策、管標准,指導行業發展。但龐大的機構運行起來,反而影響了政府的依法行政效率。如科技創新的行政服務比大部制前弱化了”。與此同時,深圳市政府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証實,科工貿信委已經被“拆分”調整為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和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
深圳前幾年推行的大部制改革,說到底還是“摸石頭過河”,但它為大部制改革提供了借鑒:推行大部制就意味著政府權力回歸公共服務。如果大部制改革達不到轉變政府職能的效果,那麼,它就會像之前的歷次政府機構改革一樣,陷入“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
在大部制改革中,領導職數超標本身就是一種膨脹。“1正10副”不僅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1正2副配備,也不符合《公務員法》等規定的比例設置。對此,深圳大部制改革的掌舵者坦陳,為了保証改革穩妥推進,允許改革前配備的部門領導人員在改革后繼續保留職務,實行超職數安排,但需逐步消化,直至符合規定的領導職數。這只是過渡時期的特殊安排,很難給出具體時間表。
誠然,1正10副不能代表深圳大部制改革失敗,但也不能代表改革的成功。有人認為,造成改革后機構臃腫並不是超配副職領導自己的錯,而是原先體制的錯,讓他們為改革犧牲並不公平。可是,如果在位者誰都不願意為改革做出必要的犧牲,改革成功就是一句空話。
中央新領導層主持的大部委制改革,旨在“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這十六字令的落腳點是人民滿意,衡量改革成不成功的標准就是人民滿不滿意。湯亞平
(來源:証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