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工廠”地位10年內不會動搖【2】--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新聞>>宏觀

中國“世界工廠”地位10年內不會動搖【2】

姚冬琴 崔曉林 陳海東 白朝陽 張偉

2013年03月12日08:13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支撐中國繼續“世界工廠”的

  三大優勢

  裴長洪認為,中國“世界工廠”地位至少在未來10年不會被取代。國際上的一些調研數據也在支持著裴長洪的觀點。

  德勤年初發布了《2013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位居競爭力首位的是中國,且預計5年后中國仍然穩居第一。畢馬威最近以31個國家的200名汽車業內人士為對象,對“作為投資目的地最優先選擇哪個國家”進行調查后發現,七成受訪者的回答是“中國”。

  “制造業回流美國的現象確實存在,但主要發生在高端產業中的高端技術環節。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很難具備作為‘世界工廠’的條件,難有替代者承接如此大規模的轉移。”從人力資本總量看,我國在未來10年中仍佔絕對優勢。“如果將25歲及以上人口總量與人均受教育年限乘積作為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總量,那麼,2010年,在‘新鑽11國’(指成長潛力僅次於‘金磚國家’的11個新興市場,包括巴基斯坦、埃及等),加上印度、中國這13個國家中,中國人力資本總量所佔比重超過50%,2020年仍佔45%左右。”勞動力素質加快提高,裴長洪將此視作中國的“第二次人口紅利”。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看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並沒有被削弱,因為,“中國制造業的三大優勢沒有變。”

  “首先,中國有迅速擴大的市場。2012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20萬億元,2008年隻有10萬億元,5年翻了一番,這在國際上是不可思議的。並且,中國的消費市場還將繼續擴大。”王志樂說。

  其次,雖然中國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但勞動力的素質近些年來明顯提高。中國勞動力的“性價比”在國際上還是很有競爭力的。盡管制造業向東盟轉移的風聲勁吹,但首先轉移的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制鞋、服裝。王志樂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從不少大型跨國公司處得到的消息是,他們還是考慮擴大在中國的投資。

  2010至2012年,GE在中國追加20億美元投資,集中於創新和戰略合作。GE高層在不同場合均表示,中國是GE未來最大的市場。“其他勞動力輸出國家的人力成本往往比中國低30%”,GE公司副董事長約翰·賴斯說,但是其他問題會抵消掉這部分差價,特別是很多國家缺乏可靠的供應鏈。

  “可靠的供應鏈”,是王志樂口中中國制造業的第三大優勢。“現代工業制造都是分工合作的,需要大量的配套商,比如汽車產業就很典型。中國近年來成功建立起了世界上相對很有優勢的產業配套體系。包括越南在內的一些東盟國家還不具備。”王志樂說。

  德勤《2013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中也提到,中國集中力量將供應鏈本土化並建立創新中心,從而被視為唯一一個能夠跟發達國家並駕齊驅,擁有同樣供應商網絡優勢的新興國家。

點擊瀏覽下一頁

  中國正賦予“世界工廠”新的內涵

  王志樂認為,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不一定是負面的,“從性價比的角度考慮,就逼著留下的制造業要轉型、升級,向更高端的制造業發展。中國制造業目前正面臨這樣的挑戰,能不能轉型升級、節能環保。”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未必就是好事。在一定時期內,我們還是更願意把自己定位在制造業大國、強國更好。單純的‘加工廠’並沒有多大的利益和好處,我們不必太在意這種地位的得失。相比之下,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核心在於改變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中國世貿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說。

  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當前,中國不應該再做“世界工廠”、“廉價的工廠”。“別人設計產品,貼別人的品牌,給我們訂單來加工,這樣做外貿其實很簡單,反而開發國內市場就不那麼容易。目前中國制造業企業需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要創新,提升技術檔次。”“眼下,歐美國家經濟低迷,需求減少,我們的出口也相應減少,有些人就感到恐慌了。但實際上,這給了我們很好的重新審視自己,謀求發展的好機會。”宗慶后說。

  事實上,一些中國制造業企業已經在走科技創新、轉型升級之路。

  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格力電器”)2012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公司全年營業額突破1000億元,成為迄今為止全球首個依靠單一品類(空調)突破千億的家電品牌。

  “現在市場的嚴峻形勢不可否認,國內外的消費欲望都降低了。隻有堅持自主創新,企業才能度過寒冬,民族品牌才能在世界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總裁董明珠說,“格力電器用行動証明,自己不僅能扮演好‘制造者’的角色,在自主創新領域特別是核心技術創新中,同樣能成為世界的強者,贏得尊敬。”據悉,格力電器每年的科研投入超過30億元。

  創新不僅能讓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掌握產品定價權和趨勢定義權,更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利潤。

  “目前基於持續創新平台下的新產品已經成為美的集團的‘利潤奶牛’。2011年美的集團共推出上千款新品,實現銷售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利潤貢獻率超過65%。”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袁利群說。她告訴記者,過去5年間,美的集團整體科技投入費用超過100億元。“十二五”期間,美的集團明確提出“每年收入的3%投入研發”。

  “考慮到內外部條件的變化,中國應積極培育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優勢,賦予‘世界工廠’新的內涵。”裴長洪認為,這主要要從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研發能力出發,積極參與國際標准的制定,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培育產品的品牌,提高出口產品的品牌競爭力。

(責任編輯:孫博洋、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