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投資是中國經濟最大水分--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代表委員談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低效投資是中國經濟最大水分

本報記者  周小苑

2013年03月16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人大代表趙海燕說,小微企業對提供就業崗位起著重要作用,國家要出台相關政策,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新華社記者 王 頌攝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指出,必須實施糧食補貼與耕地保護結合,修復土壤,確保糧食安全。
  新華社記者 楊 青攝

  內蒙古赤峰市長包滿達代表(右二)在與王鳳朝(左一)、郭麗虹(左二)、汪耳琪(右一)等代表交流時提出,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和根本對策。
  本報記者 賀 勇攝

  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委員告訴記者,做民營企業的銀行,既要“錦上添花”,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更要為小微企業“雪中送炭”。
  本報記者 徐 蕾攝

  劉鳳海代表表示,“城鎮化建設要以產業發展為支撐,這是城鎮化建設的根本,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
  新華社記者 楊 青攝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將2013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7.5%左右,這是繼去年之后,我國再次將經濟增速定在8%以下。兩會代表委員指出,經濟發展不再盲目追求增長的速度,這充分體現了十八大提出的“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的要求,也是對習近平主席此前曾多次強調“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的呼應。

  1  增速降低“擠水分”

  今年7.5%的經濟增長目標,在兩會期間,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廣泛熱議。摒棄以往“GDP至上”錯誤觀念,擠掉經濟增長中的“水分”,已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的共識。

  “多年來,各地幾乎都將GDP增長作為政府的首要職責和衡量官員政績的重要依據。”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何小平表示,從過去10年GDP指標的完成情況看,無論其水分有多少,幾乎都是超額完成的,以每年平均9.6%的速度增長。

  人大代表、民建副主席辜勝阻認為,隨著GDP規模越來越大,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一個轉變是從高速增長轉向平穩增長,也就是一位數的增長,關鍵是我們的GDP增長要沒有水分,要實實在在,而且裡面要不帶毒,我們的增長應該是綠色增長。

  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認為,中國經濟多年的高速增長,存在虛高成分,過高的增長成本、產能浪費和對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令“實在”的增長遠沒有表面上看到的那樣精彩。而摒棄唯速度的發展模式,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把發展中的水分擠出來。

  2  數字造假“水分”佔比很小

  對於經濟增長中存在的“水分”,許多國內外媒體此前都認為問題出現在統計數據上。但是,在李揚看來,“水分”有很多種表現,大家通常認為的就是假報數字,但實際上這個“水分”是不大的。隨著統計制度的規范化,表現為數據失真的“人造水分”已經大規模減少。但是由於外延水分、內涵水分、生態破壞水分等的存在,對名義增長率要打上折扣,這方面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李揚認為,一是外延的水分,就是久久不能形成生產能力,或者形成生產能力之后變成過剩產能,與此對應的經濟增長是有水分的,產能過剩已經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頭號問題﹔二是內涵的水分,也就是說用過多的投入產生定量的增長結果,效益不高、浪費非常之大,本來是10元錢可以辦到的,我們一定要投50元錢,不計成本,不問產出,這個情況這幾年非常突出﹔三是生態破壞的水分,就是生態退化與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不講生態保護的增長減少了人類的福祉,這樣的經濟增長當然要大打折扣。

  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認為,實體經濟的“水分”主要產生在投資上,一是破壞性的投資,通常與一些政府官員的腐敗有關,例如“豆腐渣工程”。二是無效的投資。三是過度超前的基礎設施投資。后兩類問題通常都與一些政府官員追求政績或決策失誤有關。

  3  健全評價體系為GDP減負

  “我們要擠水分,首先要擠掉破壞性和無效的GDP,一定要對長遠和長效的項目進行慎重審查,這個非常重要。”成思危表示,隻有下決心經歷陣痛,破除對GDP的崇拜,破除“一切為了增長,增長就是一切”的觀念,才能調整經濟結構,實現良性發展。

  對此,何小平表示,要改變現行的政績考核機制,引入多維績效評價機制。建立以民生為主的社會建設指標體系,如居民收入指標、社會公平指標、環保指標等,讓地方政府不單純對GDP負責,還要對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民生福祉負責,逐步打破官員心中的GDP魔咒。

  李揚強調,符合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如果經濟增速下降是因為壓縮了水分,這種減速是值得歡迎的。

  民革中央在提案中建議,一是加快推動和實施綠色核算,將自然資源和環境損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為GDP做減法,體現經濟增長質量﹔二是增加對綠色產業等部門的投資和政策支持,改造和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更加注重推動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以及建筑等環節的節能增效,更加注重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 

(責任編輯:薛白、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