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鋁:產能嚴重過剩為何還在新上項目--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電解鋁:產能嚴重過剩為何還在新上項目

王  煒  於  悅

2013年05月20日07: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現有產能近30%處於過剩,呈現擴大趨勢值得警惕

材質輕、性能好、可以回收再生反復利用,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原本應該大有可為的電解鋁產業,如今卻深陷產能過剩的泥淖,讓業內人士深感看不到未來。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2012年我國電解鋁產能達2600萬噸,實際產量為2027萬噸,產能利用率約為78%,而這已是2008年以來電解鋁產能利用率最高的一年。數字顯示,過去五年電解鋁產能利用率均未超過75%。

根據《有色金屬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十二五”末,我國電解鋁產量應為2400萬噸。“如今我們已經提前5年達到這個目標,有近30%的產能處於過剩。”中國鋁業公司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趙秀富表示。

在近幾年國際鋁價一路下滑、而佔生產成本約45%的電價卻不斷上漲的背景下,產能過剩帶來的最直接后果便是惡性競爭加劇,行業全面虧損。

據了解,自2011年8月以來,電解鋁的銷售價就開始低於生產成本出現倒挂。2012年,全國電解鋁平均銷售價格為15636元/噸,平均生產成本為16200元/噸,全行業虧損面達到93%。去年底電解鋁價格剛剛稍有好轉,今年一季度,鋁價便再度下挫,目前已跌破15000元/噸,行業虧損面繼續擴大。

作為中國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鋁生產企業,中國鋁業公司2012年巨虧近百億元。地方企業同樣不容樂觀,在電解鋁大省河南省,2012年僅存的12家電解鋁企業中,不但沒有一家盈利,更有3家企業直接關門停業。

電解鋁產能過度擴張不僅威脅企業的生存,還拉動了上游氧化鋁的產能膨脹,進而又拉動了對鋁土礦的巨大需求。我國已探明的鋁土礦儲量不足全球總量的3%,消耗量卻已佔全球總量的一半左右,國內鋁土礦資源根本無法支撐如此巨大的氧化鋁、電解鋁生產,隻有依靠進口。2011年、2012年,我國進口鋁土礦連續兩年超過4000萬噸。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威脅著整個中國鋁工業。

“需要警惕的是,就在我們談話的同時,仍然不斷有新的電解鋁項目在建設,電解鋁產能過剩有擴大的趨勢。”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文獻軍說,電解鋁行業如果按照現在的產能在運行,過剩還算可控,但如果放任新建產能建成投產,風險將更大。

2012年我國鋁冶煉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近25%,主要集中在電解鋁行業。而整個有色金屬冶煉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5%。可見,在銅鉛鋅等行業投資大幅回落的情況下,經營十分困難的鋁冶煉行業投資熱度仍然較高。

有專家統計,隨著電解鋁產業向電價更便宜的西部轉移,目前新疆、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地區在建的電解鋁產能還有800多萬噸。如果這些產能建成,而中東部高電價成本地區的產能又無法及時退出,產能過剩的情況會更加嚴重。

擴大“綠色鋁”應用大有可為,適時收儲有利於緩解困境

電解鋁全行業處在煎熬中,但在文獻軍看來,電解鋁的產能過剩屬於階段性過剩。一方面,雖然產能利用率不到80%,但近幾年在逐步提升。過去5年,電解鋁產能年均增長9.5%,產量年均增長13.7%,產能增長速度低於產量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國內對鋁的需求較大,產品銷售情況尚好。目前統計庫存約130萬噸,全社會電解鋁庫存估計在200萬噸左右,相對2000多萬噸的生產和銷售而言還算正常。

相對於其他“絕對過剩”的行業而言,由於鋁有質量輕、耐腐蝕、可回收等諸多優良性能,在鋁的使用過程和整個生命周期裡,實際上是節能減排的綠色金屬,在交通、機械制造、建筑、電力電子等行業有很大的應用潛力。因而,可以通過促進鋁的應用和消費,在“少生產一點”的同時“多用一點”,來化解產能過剩。

文獻軍表示,擴大鋁的消費還大有可為。以載重車輛為例,目前我國載重挂車保有量約300萬輛,雖然佔汽車保有量的比例不高,但其燃油消耗量卻佔汽車燃油總消耗量的25%以上。降低載重挂車重量,是交通領域實現減排的必然選擇。如果根據發達國家目前的實際情況,將我國現有300萬輛載重挂車的70%改為鋁制挂車,一年可以減少燃油消耗76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00萬噸。同時,比如普通運輸車可載100噸貨物,全鋁挂車由於自重輕,就可載重110噸。這就在不增加油耗和排放、不超載的情況下,提高了運輸效率,可謂兩全其美。

目前我國人均鋁的消費量約為15公斤,與世界發達國家人均25公斤的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價格偏高是影響鋁的推廣應用的主要障礙。

“而現在鋁價處於低位,正是擴大鋁在交通車輛輕量化、推動電力行業以鋁節銅等應用的最佳時期。”文獻軍表示,國外通過立法規定載重車的燃油標准並嚴格禁止超載,在這種情況下隻能選擇鋁挂車。建議我國政府出台有關支持政策和法律,擴大鋁的應用,充分發揮鋁在使用過程中的節能減排作用。

適當增加鋁的儲備也是“疏”的重要方面。國家物資儲備局曾在過去幾年行業低迷時啟動收儲電解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緩解企業面臨的困境。“存鋁就是存能源。”文獻軍表示,以當前200萬噸鋁的庫存來計算,就相當於儲備了1120萬噸的煤,或者相當於存了780萬噸原油。因此,國家儲備在合適的時機制定收儲計劃,不僅有利於消化一部分產能,促進資產保值增值,也能夠樹立市場信心。

遏制新增產能需從遏制地方投資沖動入手,應建立產能退出補償機制

盡管擴大鋁的消費前景不錯,但並不意味著對當前的產能過剩可以高枕無憂。受城市化水平、產品結構、成本、產品技術含量、消費理念等的影響,靠擴大鋁消費來化解產能過剩仍是一個長期過程。但電解鋁產能增長的勢頭卻“不等人”,風險累積的速度也很快。由於投資規模大,一旦產能過剩導致行業的虧損情況進一步加劇,有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和地方債務風險,后果更為嚴重。

實際上,鋁工業發展最快的這十多年,也是國家對電解鋁行業調控最嚴厲的十多年。然而,卻出現了越調控投資越猛、越調控產能越大的局面。

造成這種局面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地方政府對電解鋁項目的偏愛。電解鋁投資體量大,投資門檻低,也容易形成產業集群,因此有些地方不管有沒有資源和能源條件,都把電解鋁當做支柱產業來發展。

統計顯示,2003年以來,全國新增電解鋁產能2100萬噸,大多數是未按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管理有關規定核准的。地方政府在電價、稅率、土地價格、資源配置等方面給予電解鋁項目優惠,為了規避調控,不少電解鋁項目甚至以“節能環保項目”、“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的面目立項建設。

在“疏”的同時,盡快“堵”住電解鋁產能進一步增長,已經迫在眉睫。“就像治污一樣,一定要把排污口堵住再來治理,否則你這邊治理著那邊繼續排著污,就徒勞無用了。”文獻軍說。

要化解電解鋁行業的產能過剩,各方建議的第一條都是控制總量。應按照“十二五”規劃確定的2400萬噸產量目標和我國鋁的消費增長速度來引導產業發展,使產能增加與實際消費相匹配。

問題是如何控制總量,從目前的情況看,最關鍵的是要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約束,遏制上馬電解鋁項目的沖動。一方面要讓土地、金融、環保這三道閘門真正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對違規上馬的項目,要加強問責。“問責不是問企業的責,企業沒有決定權。問責是問地方政府的責,一級問一級。”文獻軍說。

此外,可以從電解鋁的“命門”——電價入手,實施差別電價,調節產能。“電價變化1分錢,就影響鋁的成本140塊錢。”趙秀富說,“企業再怎麼提升技術加強管理,也難以彌補電價變動帶來的成本變化。建議對符合行業准入的電解鋁項目給予合理電價,對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行懲罰性電價,做到有保有壓。由於成本的差異,不符合條件的產能不退也得退。”

為盡快消除企業退出障礙,文獻軍建議,國家建立中東部能源成本高的地區電解鋁產能退出補償機制。通過建立專項基金等方式,給予東中部產能退出支持和補償,或仿照淘汰落后產能的方式,對退出市場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

推進企業的兼並重組也被認為是化解產能過剩的有效手段。電解鋁行業由於受制於原材料本地化等特點,兼並重組的勢頭並不如鋼鐵等行業那麼明顯。對此趙秀富提出,應加強國家在金融、稅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勵中鋁等龍頭企業作為鋁產業整合重組的主導企業,把違法違規產能作為被整合對象,進行跨地區、跨所有制的重組,從而優化產業整體布局。

2012年,我國電解鋁市場需求量為1910萬噸,按照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預測每年遞增7.8%,到2015年國內鋁的消費量約為2400萬噸左右,與當前的實際產能相當。“現在是行業發展的關鍵時間點,應把疏堵並舉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一項戰略。”文獻軍說,“更關鍵的是當前要堵得住,一定要把產能增長速度降下來,否則我們所有的措施都會失效。” 

(責編:羅知之、喬雪峰)

相關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