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會再推新版“四萬億”--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刺激政策難以治本 深化改革釋放紅利

中國不會再推新版“四萬億”

2013年05月27日07: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中國不會再推新版“四萬億” 張春雷攝(新華社發)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總體以“弱復蘇”開局,4月份CPI漲幅縮小緩解了部分通脹壓力,但PPI的連續下降顯示出實體經濟疲弱態勢還在延續,而5月份匯豐PMI創出新低,進一步表明中國經濟目前仍處於震蕩整固階段。面對經濟復蘇乏力的困局,近期輿論再次出現是否應該推出新版“4萬億”的討論。專家普遍認為,依靠傳統的經濟刺激計劃不能化解結構性矛盾,反而可能加重產能過剩、地方債等問題積累,所以穩增長的關鍵還在於繼續深化改革和調整結構,通過推動深層次的制度改革來換取可持續發展的紅利。

  經濟增長自主性動力不足

  “制造業活動5月份趨冷,反映出內需放緩以及外圍沖擊還在發酵。”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4-5月PMI(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平均為50,低於一季度的51.5及去年四季度的50.5,預示二季度工業環比增速可能再次放緩,給中國脆弱的經濟復蘇帶來下行風險。

  “由於宏觀經濟結構性分化,經濟增長的自主性動力嚴重不足,未來中國增長的可持續性仍令人擔憂。”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茉楠認為,目前有三大矛盾依然困擾著中國經濟:一是政府主導下的基建地產投資加速擴張與制造業投資下滑的矛盾,民間投資並未真正從政府手中接過接力棒,制造業長期平均利潤率下滑影響投資信心﹔二是政府剛性支出上升與地方財政收入大幅下降帶來的矛盾,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需要大量基礎設施投資、城市發展投資以及民生投資,而房地產調控帶來的土地收入下滑和資產縮水增加了地方政府和融資平台企業的償債壓力﹔三是穩定經濟增長與控制潛在通脹壓力上升間的矛盾。

  刺激計劃難解結構性矛盾

  面對經濟結構性的矛盾,是否還能通過新版“4萬億”刺激政策來提振經濟呢?對此,瑞穗証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恐難如願。”他表示,一方面,近年貨幣超發與其后高通脹、高房價密不可分,加劇了結構性矛盾﹔另一方面,從效果來看,依靠貨幣刺激拉動經濟增長的老路似乎也難以奏效,反而可能加劇影子銀行與地方融資平台風險。

  沈建光表示,金融危機以來,國家為刺激經濟增長啟動了大量項目,並釋放了大量資金,此舉雖然發揮了正面作用,但也有部分項目由於進入產能過剩行業,沒有形成收益,目前迎來了還本付息潮。在利潤較低之下,一些企業面臨借新債還舊債的窘境,生產難以有效提升。這些矛盾說明,依靠傳統的經濟刺激難以化解結構性矛盾,反而可能造成問題積聚。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所副所長李雪鬆也認為,盡管目前實體經濟不樂觀,但不應該再像過去那樣依靠刺激政策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從長遠看,這樣形成的路徑依賴,更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隨著GDP盤子的越來越大,需要投資刺激的量也就越大,也不可持續。

  深化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那麼如何才能解決當前的經濟困局呢?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投資、消費未與廣義貨幣同步快速增長的情形,意味著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提振將不會像以往那樣有力。中國經濟走出低迷關鍵需要通過改革,為微觀經濟主體進行創新,尋找更有效的資源使用方式、更高效的生產方式、更加具有潛力的市場和更多適合消費者的產品創造環境。政府日前已決定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未來讓微觀經濟主體有更大的自主權進行探索、創新和突破將成為中國保持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所在。

  李雪鬆也認為,中國宏觀調控當下的著力點應放在穩增長上,而穩住增長的關鍵在於繼續加大改革力度。首要問題就是財稅和金融的改革,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負,同時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這是導致目前企業經營困難的重要原因。

  此外,沈建光認為,還需要對上一輪經濟增長中留下來的產能過剩與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加以消化清理,通過推動深層次的制度改革換取紅利。盡管這一過程也難免經歷“破繭重生”的痛苦,但值得肯定的是,決策層在改革問題上始終保持堅定。因此,預計明年政府也不太可能調高經濟增長目標,而是通過適度犧牲經濟增速以換取部分結構性改革的突破。

 

 

(責編: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