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自今天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這一結果對於中國來說是不公正的,但相比於原先歐盟表現出的強硬態度,此次歐盟有明顯軟化的跡象,這表明近期中國政府密集展開的外交斡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當然,歐盟並沒有放棄向中國光伏產品征收高達47.6%的反傾銷稅的計劃,隻不過將這個計劃延遲了兩個月。但有這兩個月的緩沖時間,中國政府和歐盟可以展開更多的博弈,從而使歐盟的“雙反”計劃不至於成為現實。
歐盟之所以在關鍵時刻放低了征稅額度,並留下了兩個月的緩沖期,關鍵在於歐盟各國對是否向中國啟動“雙反”意見並不統一。由於歐洲有的國家與中國光伏產業有商業聯系,導致歐盟各國的利益訴求並不一致,對是否執行“雙反”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以德國來說,該國的太陽能產品生產企業主要通過向中國光伏生產企業出口大量機械設備和生產材料而獲利,一旦中國光伏產品在歐洲市場上受阻,德國的上千家生產企業自然也會受到損失,甚至難以為繼。正是由於這種實際利益的考量,默克爾政府才明確反對歐盟制裁中國光伏產品。
在國際市場上,企業的生產和產品銷售早已打破了國境線的界限,歐盟如果一意孤行,結果將是雙輸的局面,因為中國光伏產品退出歐洲市場,不僅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利益,實際上也損害了歐盟自身的利益,歐洲將因此失去近20萬個就業崗位。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歐盟才會在關鍵時刻態度軟化。
當然,歐盟不肯輕易放下制裁大棒,仍然威脅將在兩個月后征收高稅。不過,我們也可以對兩個月后的博弈結果表示謹慎樂觀,中國政府已經作出的市場配額和價格方面的承諾也有利於事態向積極方向轉化,如果能夠化干戈為玉帛,不僅有利於中歐雙方的企業,對於鞏固全球經濟來之不易的復蘇成果,也將產生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