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吃緊也不能收“過頭稅”--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財政吃緊也不能收“過頭稅”

李麗輝

2013年08月13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財政吃緊也不能收“過頭稅”

  受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7.5%,增幅同比回落4.7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矛盾更趨突出。一些稅收收入降幅較大、財政困難的縣,出現了收“過頭稅”的苗頭。

  所謂“過頭稅”,是指地方政府過度征收稅務。概括而言,有時間上的“過頭”(如將明年的稅提前到今年征收)和幅度上的“過頭”(巧設名目征收稅費)兩大類。

  收“過頭稅”,會給經濟帶來哪些危害?制止“過頭稅”, 需採取哪些有效措施?緩解財政收支矛盾,應從哪些方面著手?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總體上看,稅收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匹配,收“過頭稅”是少數個別現象

  “前些年財政收入增長快的時候,幾乎聽不到有收‘過頭稅’的情況﹔現在財政收入增長慢、壓力大了,‘過頭稅’就冒出來了。”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表示,從相關稅收分析數據來看,全國稅收情況總體上是好的,收“過頭稅”只是少數個別現象。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受經濟增長放緩和結構性減稅政策等因素影響,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7.9%,增速回落1.9個百分點﹔與經濟指標密切相關的主體稅種,如國內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收入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別回落1.5、8.1和3.1個百分點。“上半年GDP增長7.6%,經濟增長放緩,幾大稅種增幅也相應回落,並沒有出現‘逆勢上揚’的異動,這說明稅收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是基本匹配的。”劉尚希認為。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局部地區和部分行業困難較為突出,稅收收入出現了明顯的負增長。比如,國內增值稅作為第一大稅種,從全國來看,上半年同比增長6.6%﹔但分行業看,在20個重點工業行業中, 有7個行業的增值稅收入下降,其中,煤炭和有色金屬行業增值稅收入下降幅度較大,同比分別下降24%和11.1%。

  受此影響,以鋼鐵、煤炭等資源為主的市縣,由於經濟結構單一,稅收收入出現大幅減少。一些地方特別是財政較困難的縣,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由縣政府牽頭成立“稅收領導小組”,要求稅務機關加大稅收征管力度,甚至動員鄉鎮干部代征稅款。

  收“過頭稅”害人害己害長遠

  對於一些地方出現的收“過頭稅”苗頭,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明確指出,收“過頭稅”害人害己害長遠。害人,害的是納稅人,佔用企業資金,影響企業發展,特別是在當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情況下絕不能這樣做﹔害己,害的是稅務自身,因為收“過頭稅”違背了稅法規定和稅務部門的工作原則,損害自己的執法者形象﹔害長遠,害的是經濟社會長遠發展,造成稅收與經濟的惡性循環。

  王軍強調,各級稅務機關要依法征稅,堅決不收“過頭稅”。如果有關方面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時,稅務部門要主動向當地政府和上級稅務部門匯報,說明情由,爭取理解和支持並進行糾正。稅務總局將組織專門力量,調研查處收“過頭稅”的問題。同時,要不折不扣落實國家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支持企業發展。

  8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向全國推開,部分小微企業暫免增值稅、營業稅。國家減稅力度不斷加碼,意味著下半年稅收工作難度加大。稅務部門如何為國家提供財力保障?

  “依法征稅有兩層含義:一是該收的稅一定要依法收上來,二是堅決不收‘過頭稅’。當前,堵漏增收是依法征稅的一個重點。”王軍表示。

  從7月份起,國稅總局在全國范圍集中開展虛開、騙稅違法行為專項整治工作,嚴厲打擊“營改增”試點行業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騙取勞務出口和服務產業出口退稅違法犯罪行為。同時,國家稅務總局進一步明確思路,將國際稅收管理融入整個稅收征管工作格局,加強跨境稅源管理,積極應對稅基侵蝕、利潤轉移的形勢,切實維護國家稅收權益。

  政府的重心,應從抓收入轉向控支出,政績考核要更加科學

  “財政收入是與整個經濟運行情況密切相關的,不是政府想收多少就收多少。特別是在當前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企業的困難和經營壓力增加,政府要做的是放水養魚、讓利於企,財政再吃緊也不能收‘過頭稅’”。劉尚希表示。

  劉尚希認為,一些地方收“過頭稅”,表面上看是保財政收入增長﹔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地方發展的沖動與考核競爭的無奈。在地方為官一任,領導干部都想出政績、干大事,甚至“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沒有錢什麼事也辦不了,政府就會千百計想辦法,盡可能地增加財政收入。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的“發展沖動”是不切實際的,也是基層財力難以承擔的。比如,前兩年全國有100多個城市提出,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建這麼多大都市政府要花多少錢,到底有沒有這個必要?這些問題需要深思。

  在採訪中,一些基層財政部門反映,有些地方領導先定好今年干多少事、要花多少錢,然后再給財政部門下任務,財政收入必須增長30%甚至更多。“領導年年大干快上,財政收入怎麼能跟得上?靠收‘過頭稅’和增加不合理的非稅收入,會導致以后財政壓力更大。”一位基層財政人員說。

  “財政的基本原則是量入為出,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如果以支定收,顯然是本末倒置了。”劉尚希指出,地方政府應當轉換思路,把工作的重心從以前的“抓收入”轉移到“控支出”上,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對於那些財政確實出現困難的縣市,中央和省級財政也應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確保地方政府能夠正常運轉並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地方政府的‘發展沖動’,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上級的‘政績考核’和同級之間競爭的壓力。”劉尚希說,在很多地方,GDP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都是政府“政績考核”的硬指標,隻有排名靠前才算“政績”突出,導致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增長和保財政收入。

  劉尚希認為,上級對下級的考核體系,應該更科學、更全面。考察地方官員的政績如何,不能隻看GDP和財政收入指標,還要看當地百姓收入和就業情況,看這個地方的生態環境怎麼樣,政府債務有多少等。通過全面考核、綜合評價,更有利於地方官員在經濟發展上從長計議,減少急功近利行為。

(責編:郝帥、劉陽)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