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乳業巨頭恆天然集團可謂流年不利。肉毒杆菌污染事件尚未平息,斯裡蘭卡政府日前又宣布,在恆天然奶粉中檢出雙氰胺,隨后勒令在本國銷售的新西蘭奶粉產品全部下架。一時間,以安全標准高著稱的新西蘭乳業墮入多重“安全門”,面臨四面楚歌境地。
平心而論,本輪危機出現之前,控制了新西蘭90%以上奶源的恆天然長期保持良好安全記錄,能做到這一點相當難得。同時,不管恆天然的危機何等嚴重,人們必須看到,相關問題是由該公司主動發現並公布的,體現出其自檢系統的強大。
據悉,恆天然的乳制品工廠普遍設有高效的追溯制度和自檢體系,以確保問題得到及早發現和控制。一旦發現哪個批次的原奶出現問題,工廠就會追溯到出問題的牧場。
恆天然長期保持良好安全記錄,主要得益於其獨特的經營模式。這家乳業巨頭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公司制實體,而是一家合作社組織。有別於大資本為王的公司制實體,合作社是中小生產者和小資本者的聯合體,每個成員都是合作社的股東,享有相對平等義務和權利,合作社宗旨在於服務成員利益,而非為大股東賺取高額利潤,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積沙成塔的協同效應。
由於個體牧場主是恆天然的股東,且存在完善的質量追溯機制,仍就確保了個體牧場主和恆天然的根本利益一致,而高度壟斷局面,則避免了多頭競爭產生的內耗和標准不一等問題。
可以說,恆天然作為一家超級合作社,已自成體系,堪稱新西蘭乳業的化身,這是全球乳業獨一無二的現象。
然而,乳品的生產過程和化學特性決定了乳業是極易遭受污染源困擾的行業,乳業安全危機可以防控,卻不可能根除。在這種天然弱質前提下,當局者若對制度過於自信,難免會在事業昂然前行之際,突然招致偶發性事件的沉重打擊。恆天然這種看似超級穩定、密不透風的經營模式和壟斷局面並非完美無瑕。
如何結束一家獨大,為新西蘭奶業引入更為多元化投資主體,營造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值得新西蘭當局考慮。畢竟,一個產業、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不宜長期掌握在單一實體手中。
不過,中國乳業並不能沾沾自喜。多項網絡民調顯示,絕大多數中國受訪者依然會選擇洋奶粉。對中國乳業而言,隻有參透偶發事件的成因,及時把握機遇,著眼行業戰略布局,一方面積極借鑒海外乳業經營模式中的可取之處,實現乳業管理革命性變革﹔另一方面,推動資本走出去,結緣上游優質奶源和品牌要素,重新贏得消費者信任,中國乳業才有重整河山的機會。
(傅雲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