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養老理財多忽悠 部分金融機構急功近利

2013年09月09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養老理財多忽悠 部分金融機構急功近利

  養老理財是值得開發的“富礦”。但“忽悠”現象的存在,表明部分金融機構與從業人員目光短視,急功近利。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是金融市場的通行規則。金融機構應珍惜眼前的市場機遇與潛能,靜下心來認真研究養老理財特點,設計出能真正滿足老年投資者需求的產品

  老有所依,是當下許多中國人考慮的大事。當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開始考慮養老問題時,流傳幾千年的“養兒防老”似乎已不再現實。於是,人們開始把目光投向其他的養老方式,如社會養老,以房養老等。理財養老作為一個較新鮮的理念,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對於金融機構來說,養老理財是值得開發的“富礦”。老年人辛苦一生,或多或少會有些積蓄,加上每個月的退休金,以及孩子孝敬的生活費,手頭可供理財的錢往往可觀。退休以后閑暇時間也多了起來,理財能讓生活更充實。理財所得的收益還可以彌補社會養老、醫療保障的不足,提升生活品質。有時間,有閑錢,有動力,老年人其實是理財需求相當大的群體。正因為此,近年來,各金融機構盯住這一“銀發市場”,推出不少養老理財產品。然而,這其中魚龍混雜,有些機構利用老年人風險意識淡薄,容易被忽悠、被勸說的特點,兜售了很多根本不適合他們的理財產品。

  忽悠之一是忽視老年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進入老年,就不再是適合冒險的階段。養老理財,必須穩字當頭。收益可以不是很高,但應當穩定可預期。股票、基金等高風險投資,老年人不是不可以參與,但不能成為其理財主渠道。有些金融機構向老年人推出所謂結構性投資產品,產品設計復雜,還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其實就是在境外股市做投資。用歷史數據算,似乎是“高收益,低風險”,讓老年人大量購買。然后,投資者買進去后才發現,當初宣傳的收益不但不能實現,反而虧了錢。

  忽悠之二是不顧老年人的現實需求。年輕人做事,可以奔著10年、20年后的遠期目標。就理財來說,現在投資,若干年后再拿本錢和收益,這對年輕人或許可以,卻不適合老年人。曾經有報道說,一位73歲的老人去銀行存款,卻被勸說買了一種分紅險,當時銷售人員描繪得天花亂墜,后來詳細了解才知道,這份保險每年繳2萬元,5年累計投資10萬元,然后還要再等5年才能領取。也就是說,老人得等到83歲時才能用得上這筆錢。這樣的理財聽起來就像一個笑話。

  忽悠之三是營銷“畫大餅”,其實一場空。與年輕人相比,老人的風險識別能力較低,更容易相信別人。加上新型理財產品層出不窮,老年人缺乏相應知識,容易成為理財陷阱的主攻對象。有一家保險公司在舉辦產品說明會時,銷售人員信誓旦旦表示,公司幾千畝養老社區已開工,隻要憑借保單就可以入住。事實上,這個社區根本還是沒影的事,產品條款中也並未注明投保后有入住資格,這樣的行為實質就是欺騙。

  現實中的“忽悠”遠不止上述三例。這表明部分金融機構與從業人員目光短視,急功近利。如此“短線”行為,不僅損害了行業形象,影響了整個市場的發展,也敗壞了自己的名聲。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是金融市場的通行規則。金融機構應當珍惜目前的市場機遇與潛能,靜下心來認真研究養老理財的特點,設計出能真正滿足老年投資者需求的產品。這才是長遠發展的正道。

  此外,養老理財要讓更多人受益,也需要大環境的配合。以養老金進入股市為例,雖然近些年一直有人呼吁,但由於股市缺乏長期穩定回報機會,此事仍遙遙無期。再比如,銀行儲蓄是老年人的主要理財方式,但存款利率依然沒有市場化,利息長期跑不過通脹,手上的錢越理越“縮水”。可見,隻有市場機制不斷健全、市場環境不斷成熟之后,養老理財才會真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責編:郝帥、李海霞)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