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進行的中國反壟斷調查部門對高通的調查和愛立信在印度面臨的反壟斷調查,兩者若出一轍,都指向當地手機廠商被收取過高或者有歧視性的專利授權費。如果全球專利制度不改革,那麼專利反壟斷調查類似的事件可能會在不同的國家繼續頻繁出現,因為越來越多的行業創新發展都在受制於這個越來越呈現出“斂財”性質的專利制度。
在如今這個講究產權保護的時代,大家都明白專利為王的道理,作為移動芯片行業龍頭的高通更是深諳此道。有拜訪過高通位於美國聖地亞哥總部的人士稱,總部樓裡有一面挂有1395 張專利証書的專利牆,而這相對於他們擁有的數以萬計的專利總數而言,還只是冰山一角。
“專利灌叢”的問題一致被批判,現在,產業發展越來越受控於很多分散的、獨立的專利權。科技的高速發展,全球專利授權數量激增,核心專利和垃圾專利如若潮涌,錯綜復雜的專利之間形成了依賴關系,大大增加了專利實施的成本。比如,一台手機的的誕生需要涉及多項從芯片、操作系統、甚至於操控方式的專利,這些專利把控在多個企業手中,生產商需要“買”夠了這些專利,才能夠合法生產。這是一種“專利入場券”,隻有獲得專利權人的一個個授權,才能繼續前行。
在這個過程中,生產商要逐一和所有專利權人談判,即使已經獲得N—1個授權,第N個專利權人也可以一票否決。
如此,資金、人力、時間成本已經高企。如果再考慮確定必要專利的使用成本,生產商獲得許可授權的成本就非常之大了。另一方面,專利的分散又往往容易出現“意外”的侵權,玩家們往往陷於專利訴訟大戰之中,由此產生昂貴的訴訟成本更增加了專利制度的社會成本。
高通們就是這樣的玩法,一方面是急劇增加的專利數——其中並不排除垃圾專利﹔另一方面是訴訟大戰,迫使玩家接受他的標准﹔最后就是高昂的收費。
回歸到這兩起案件,在移動通信設備產業,廠商使用其他公司持有或研發的技術來開發產品是一種常見做法。當這樣的技術成為行業標准時,專利持有者就必須以公平、合理、非歧視性的原則來提供授權。
反壟斷調查只是治標,根本上,在一些新興產業的“專利灌叢”中,改革全球專利制度已經關乎中國國家利益。
- 《金台觀察》專欄是由人民網財經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及外部專家聯合撰寫的短篇評論,提供具有洞察力的關於中國經濟、商業趨勢的解析。投稿或有關於文章的任何意見請聯系cy#(換成@)people.cn。
- 高通遭中國反壟斷調查 主動放尋求和解信號
- 高通靠專利費吸金引反壟斷調查 或將遭巨額處罰
- 評論:對高通遭反壟斷調查不必“陰謀論”
- 發改委對全球最大手機芯片廠商高通反壟斷調查
- 高通被發改委反壟斷調查 業內:事關4G專利談判
- 高通市值超越英特爾 成為美國第29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