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1日電 (楊曦)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上半年經濟增長呈現“緩中趨穩”的特點。專家分析,上半年經濟的走勢是“三期疊加”的典型表現,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需尋求改革與增長的平衡。
今年兩會召開前夕,中央對經濟形勢做出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判斷。
所謂增長速度換擋期,就是我國經濟已處於從高速換擋到中高速的發展時期。所謂結構調整陣痛期,就是說結構調整刻不容緩,不調就不能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所謂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初期,中國實施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現在這些政策還處於消化期。
超7成經濟學家認為“三期疊加”的影響至少還會持續三年以上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開展的二季度經濟學家信心調查結果顯示,差不多3/4的經濟學家認為“三期疊加”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從現在算起至少還會持續三年以上的時間。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主任潘建成表示,必須認識到“三期疊加”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會是短期的,要有足夠的心理准備。
潘建成認為,“經濟增速換擋”說的是一方面經濟增長客觀上因潛在增長率的回落而放緩,另一方面決策層主動換擋與之相適應﹔“結構調整”事實上就是治病的過程,是調整跑步方式從而跑起來更協調、更順暢的過程﹔而“前期政策的消化”會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尤其是對很多產業嚴重過剩產能的消化困難非常大。
尋求改革與增長的平衡
當前,在“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我國也正在尋求改革與穩增長之間的平衡,以達到經濟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目的。
6月,李克強在倫敦對英國兩大智庫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不採取強刺激措施,而是進一步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實行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相結合,加強預調微調。確保經濟增長不突破保就業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脹的上限,使經濟運行始終處於合理區間。
上半年的宏觀調控,基本可以用“微刺激”三個字來形容。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公布以后,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開始不斷出台“微刺激”政策。而二季度經濟的企穩,被普遍肯定為“微刺激”的成效。
業界人士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短期內需要預調微調,長期內則依賴於改革紅利的釋放,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能把潛在的增長率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效益。
人民網財經和人民網財經研究院發布的經濟學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五成的經濟學家認為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主導是下一階段結構調整的關鍵。
事實上,李克強總理在各個場合也多次強調“簡政放權”。截至目前,新一屆中央政府已至少下放了468項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簡政放權,有利於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改變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狀,將淤積在民間融資、影子銀行的資金盤活,導入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