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醫學專業學生難見醫二代 六成醫生力阻子女學醫

劉洋

2014年07月21日06:55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醫學專業學生難見“醫二代”

  觀察動機:醫生救死扶傷的職業使命本應讓這個職業備受尊重。但事實上,醫生的職業光環正在日漸消逝。“醫生這行有多辛苦,從小我就耳濡目染,真的不願意自己再去嘗試。”盡管父親是某三甲醫院的科室主任,但是今年剛剛高考結束的吳剛(化名)卻沒有按照父母希望的報考醫學院校,堅定地直奔自己喜歡的國際貿易專業。調查顯示,不少醫生明確表示不願意讓子女再學醫。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職業榮譽感降低、收入與付出嚴重不符、工作中存在人身風險等現實問題讓一些醫生“寒了心”。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醫二代”放棄學醫的情況已不是少數。根據醫務專業網站“丁香園”的調查數據顯示,近六成的醫生明確表示會阻止子女繼續從事醫務行業,甚至部分醫生自己已萌生退意。北青報記者在走訪了北大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等幾所醫學類院校后發現,目前的醫科學生中,父母也是醫生的已鳳毛麟角,即使是那些選擇了從醫的“醫二代”,在選擇職業時也大多收到過來自父母的阻止。

  調查

  近六成醫生力阻子女學醫

  醫生作為救死扶傷的崇高職業,以往在人們心目中代表著社會地位高、收入不菲,受人尊重。然而作為“白衣天使”,醫生對於自己的職業是如何評價的?日前,面向醫生、醫療機構、醫藥從業者等領域人士的專業性社會化網絡“丁香園”發起了一項對子女學醫態度的社會調查,結果十分驚人。

  向3860名醫務工作者發出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58.0%的受訪者會力阻自己或親友的子女報考醫學院校,僅3.0%的受訪者建議自己或親友的子女學醫,其余36.2%持中立態度,遵循自己子女的意願。而盡管目前從醫人員在曾經的高考中都是成績優等的“佼佼者”,然而在從醫多年后,他們也似乎對自己的職位有些“后悔”。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如果能夠重來一次,僅有10%的人會選擇依然學醫,而其余的人則被管理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專業吸引。

  四個臨床班 “醫二代”不到一成

  近日,北青報記者在北京大學醫學部、首都醫科大學選取了四個本科班級,對班級中學生父母職業是醫生的比例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四個班級共155名學生中,父母是醫生的隻有15人,僅佔9.68%。而這些想要成為父母同行的學醫的學生中,也有三分之一遇到過來自父母的“職業勸阻”。

  在記者調查的四個班級中,三個是臨床醫學專業,一個是預防醫學專業。四個班級的人數都是三四十人,但每個班的學生中父母是醫生的都是個位數——最多的一個班上40名學生,有9人父母是醫生﹔其他三個班上都隻有兩人父母是醫生。平均計算下來,四個班級共155名學生中,父母是醫生的有15人,佔到9.68%。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在15名父母是醫生的學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在當初高考填報志願時,甚至現在仍然有來自父母的勸阻。

  文/本報記者 劉洋 雷嘉

  實習記者 鄭婷婷 李京澤 賈媛媛

  探因

  工作強度過大已成為醫生普遍狀態

  醫學專業學生為何罕見“醫二代”呢?記者調查發現,原因無外乎三條。首先,當下醫患糾紛越來越多,醫生的職業環境不好。其次,醫生這個職業工作強度很大,但基層醫生普遍收入微薄,相對於醫生的付出,包括漫長而艱苦的學生生涯和住院醫生生涯,這個職業得不到相對應的價值體現。最后,遇到父母勸阻最多的是女生,原因除了職業的辛苦和風險,父母還考慮到醫院工作對健康的影響較大,在個別方面女醫生的競爭力會弱於男醫生。

  進入暑期,兒童醫院再次迎來了接診高峰,幾乎所有科室的醫護人員都取消了休假,打起精神,以最好的精神狀態為前來就診的小患者和他們的父母解除痛苦。連續五六個小時的出診,一百人左右的接診量,常常是幾個小時不喝一口水、去不了一次廁所。在採訪中,很多三甲醫院的醫生都表示,對高負荷的工作量已經習以為常,“連軸轉”是醫生的普遍工作狀態。

  兒童醫院某科室主任李靜(化名)的女兒,兩年后即將面臨高考專業的選擇,盡管從醫環境辛苦,她仍然認為,醫學是所有學科中對從業者要求最高的,因此如果女兒學醫,至少証明了她的出色。“要有精湛的醫術、能承擔壓力、有耐心、有上進心,所以這行的從業者一定是優中選優。”但同時她也承認,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學醫,即使勉強學了醫,也未必能夠順利“畢業”。“醫生已經成為一個‘無條件奉獻’的行業。”李主任告訴記者,她每天從清晨查房開始,之后回到門診開始為患兒接診,“孩子病了家長都著急,一個接一個地看病人,中間上趟廁所都要一路跑,不然患者就已經在診室外扎堆了。除了門診,還會安排醫生值夜班,經常是一天下來精疲力竭,有時候忙得都不想吃飯了。”

  醫患矛盾和收入現狀讓醫生不願“再苦孩子”

  某三甲醫院的醫患關系科主任吳燕在女兒高考前明確地表示不支持女兒學醫。在醫患關系科室工作,吳燕日常的工作中處理的大多都是醫療糾紛和醫患矛盾,面對一些患者的不理解,吳燕覺得這個行業“危險極了”。

  “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辛苦,但醫生這一行如今的從業環境實在不安全,我擔心女兒在工作中會缺少安全感。”因為女兒今年高考,吳燕和其他幾位醫院同事交流了報考心得,她發現,在十位今年家有考生的醫院同事裡,竟沒有一家的孩子選擇醫科專業。“有的孩子學文,有的孩子看到近幾年頻頻發生的傷醫事件,天天為父母提心吊膽,自己壓根不敢報。”

  實際上,吳燕對孩子的擇業立場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丁香園”所做的調查中,力阻子女學醫的醫護人員最主要的顧慮一項,近四成人選擇了“醫療環境不安全”,此外,“醫療人員不為患者所尊重”、“工作強度大”、“收入較低”等因素也排在前列。

  “除了不安全,目前醫生的收入確實與付出不成正比。”一位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的孩子在學醫與不學醫之間思考了很久,最終選擇了報考中醫。“中醫一般不上夜班,糾紛也少。不過我提醒孩子,如果你希望得到一份滿意的收入,從醫絕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個案

  “記憶裡老爸就沒陪我過過一個暑假”

  “忙,一年到頭也很難坐下來一起吃個飯。”在目前正在美國學習藝術的熊超眼中,在部隊醫院擔任副院長的父親幾乎是為了工作放棄了與自己相處的全部時間。“不僅家長會沒有去開過兩次,寒暑假更是沒帶我出去旅游過一次,連我過生日,如果他值班,也很難按時回來陪我。”

  熊超告訴北青報記者,高考時不少人暗示他,因為父親的關系,將來他的就業應該會“一帆風順”,如果選擇學醫,父親多年積累下的資源和人脈在他身上都可以發揮出很大的“價值”。然而,熊超堅決放棄了這些潛在的“資源”,選擇出國學習藝術。“我不希望將來我有了孩子,也要忙碌得沒有時間陪他。”

  與熊超的看法相同,在採訪中,一位副主任醫師正在申請調動到行政部門工作。“小時候孩子依賴性很強,但我正在主治醫生的位置,是最忙的角色。現在他上高中了,我的工作相對有些空間,但他已經對這個行業很抵觸了,有了陰影。”

  “我也有子女,為什麼七八月時我不能休假帶孩子出去旅行?” 近日,一位臨床醫生通過12320衛生熱線向兒童醫院發來投訴,當投訴被轉到院長處等待回復時,院長也頗感無奈:“作為醫生,既然選擇了這樣一個救死扶傷的行業,就應該對患者的救助責無旁貸。”盡管同樣作為父母,可以理解這位醫生的苦衷,然而院長隻能選擇回復:“作為醫生,隻能為了救治更多的孩子,而放棄陪伴自己孩子的時間。”

  本組文/本報記者 劉洋

  現狀

  醫學專業招生仍保持平穩

  雖然“醫二代”不願學醫,在高招錄取中,醫學專業的錄取分數線仍然相對較高。

  在北京大學醫學部,招辦王老師告訴北青報記者,盡管這幾年社會上總是流傳學醫就業環境不好的說法,但北醫的生源和招生情況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從高考考生的排名情況來看,北醫錄取的學生在京多排名1600名之前、在海澱區800名之前,這幾年都比較穩定。

  “最受歡迎的依然是臨床醫學專業。”王老師說。今年,北醫除了招收本博連讀的八年制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的臨床醫學也恢復招生。北醫還有兩個專業在本科二批招生,錄取分數線今年高達632分,超出了一本線82分,由於生源質量較好,今年北醫的二批次還進行了適量的擴招。

  “當醫生沒什麼不好,不僅越老越吃香,萬一家人有個不舒服,還能幫得上忙。”在填報志願中,一位今年高考的考生對學醫的前景十分樂觀。

  文/本報記者 董鑫

  聲音

  學醫是“屌絲逆襲”的最好途徑

  “其貌不揚,口才一般,家境普通,沒有背景,這樣的條件在社會上想要謀求一份好工作有多難?但在醫科,隻要你夠努力夠勤奮,業務水平夠好,沒有人會瞧不起你。”

  在採訪中,一位目前正在北大醫學院學習的醫學研究生趙平告訴北青報記者,在非“醫二代”背景的同窗中,大家常常開玩笑說,學醫是目前的社會環境下“屌絲逆襲”的最好途徑,作為精英教育的專業,可以不依賴家庭的背景和資源,改變自己的命運。

  依靠高考時出色的成績和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趙平如今已在科研和臨床實習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得到了“師傅”們的一致認可。“別人四年畢業,學醫要學八年,甚至更長,不停地考試,但堅持下去,可以換得體面的工作、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和不錯的收入,很值得。”

  在趙平學醫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過動搖。本科畢業后,一些不願堅持的同學選擇了藥品及醫療器械的企業,當起了“醫藥代表”,如果得到將一種常用藥賣進三甲醫院的機會,收入十分令人嫉妒。“三年住院醫輪轉時,我們一些同學一個月隻有兩三千的工資,但做了醫藥代表的同學,一個月賺個三五萬也是常事。”然而,趙平明白,比起醫藥代表這種朝不保夕的工作,醫術的精湛和醫學的研究能夠帶給自己更長久的生命力。“那些做醫藥代表的同學常常開玩笑說,今后需要長期抱我們的大腿,就算我的科室跟他的藥沒有關系,我的人脈對他也總會有用。”

  文/本報記者 劉洋

(責編:孫博洋、夏曉倫)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
  • 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
  • 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