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成為首批國資改革的6大央企之一(資料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8個月后,國資委宣布了首批央企改革試點名單。此番啟動央企“四項改革”試點,是改革思路落地的關鍵一步,也標志著國資國企改革進入頂層設計與試點同步推進的階段。當中的意義依然在於,“摸著石頭過河”,以局部帶動更多國有企業主動改革,以為國資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提供實踐依據。
從去年來,不少中央文件都提到了“頂層設計”,在全國兩會上,這一概念頗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重視,很多學者與官員在闡述各自所關注領域的問題時,也開始用“頂層設計”來概括與表述。一時,人們過於強調“頂層設計”,以至出現“頂層設計依賴症”,似乎把“摸著石頭過河”忘記了。
“頂層設計”本是系統工程領域的用語,這一概念進入中央文件,表達出中央對於未來改革的態度。顧名思義,未來改革需要從高端出思路,需要全面而系統,需要整體推進而非零敲碎打。換句話說,中國改革需要從“摸著石頭過河”階段過渡到“頂層設計”階段。
經過30多年,改革之路走到今天,事實上愈加險峻與陡峭,包括政府職能的轉變、社會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的深化及國資國企改革改革等,都到了一個關鍵時期。過去的漸進式、局部性的改革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階段的改革要求,在這個時候談論“頂層設計”,必須對其內涵有更准確的認識與把握。
“頂層設計”的核心要義,是要從頂層俯瞰全局,在改革共識的基礎上,形成一攬子的改革方案。這樣的方案具有全局性、系統性、前瞻性及戰略性。也正因為未來改革的關聯性和配套性日益增強,中央層面的統籌規劃亟須加強。
中國改革事業的“頂層設計”不是易事。這既因為改革的目標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也因為深入的改革常常涉及重大利益調整,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國改革需要從“摸著石頭過河”階段過渡到“頂層設計”階段,而“頂層設計”同樣離不開“摸著石頭過河”階段。
“頂層設計”來自實踐,應當承認,“摸著石頭過河”作為一種漸進改革方法,在實踐基礎上摸規律,是仍然有效的。這一實踐,可以是下層的實踐,也可以是頂層自身的實踐。
就國資改革而言,實際上,首批國企改革試點企業中,中國節能、新興際華、中國建材、國藥集團已經在相關方面有了一定的改革實踐。中國建材自2007年來,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一定意義上有了“小崗村”的意義(小崗村的改革實踐最終引發了全國的農村改革)。搞試點不是搞“盆景”,也不是搞政策“窪地”,而是要試出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較為成熟的試點必然會對頂層設計的出台起到助推作用。因此,頂層設計必須注意借助來自企業的、地方的經驗和做法,有時候的頂層設計就是將后者的創舉進行總結和凝煉,形成一種全局性的做法或規范。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中的很多創舉來自地方,比如無縫隙的政府管理是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實踐。中國的情況也差不多。
在未來的頂層設計中,我們在某些方面可能還要“摸著石頭過河”。以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為例,究竟學習“新加坡淡馬錫模式”,還是“匯金公司模式”,觀點相持不下。通過試點,就可以探索一條適合國情和國有經濟特點的新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也明確指出,“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摸著石頭過河”在中國的改革設計中受到了最大的青睞。我們採用的初始路徑是漸進路徑。初始路徑選擇的重要性,在於它會形成路徑依賴。沿著既定的路徑,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由於漸進的改革和創新在增進獲利的同時帶來了社會的穩定,這種對漸進改革的路徑依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
但應當注意到,這次試點,同時其本身也是一場頂層設計。在國資委的規劃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董事會制度、混合所有制、紀檢工作四項試點同步鋪開,涉及體制改革、所有制改革、企業主體的制度改革、保障改革四大板塊,是“四位一體”的系統工程。其權威性、代表性、關聯性,我們應當深解其意。
這有利於擺脫改革對漸進路徑的完全依賴。改革本身就是一種打破穩定的舉動,頂層設計在改革路徑的選擇上需要漸進,但有時也需要選擇突破的路徑,克服“頂層設計依賴症”,試點便是在選擇突破的路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証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舍此,改革就很難向前推進。一手抓《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總體方案》,一手抓國資試點,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結合。
兩者的辯証統一,是一種改革思路,也是改革藝術。國資委已召開14次關於全面深化改革會議,隨著國資試點的展開,整體方案的出台將漸行漸近。
(李錦系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徐天昊系中國企業研究院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