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行業治理政策及改革措施涉及到土地、環保、金融、財稅等多方面,短期看來產能過剩狀況難以獲得實質性改善
目前國內制造業產能過剩的行業較多,本文主要就相對來講過剩表現較為典型、發債企業數量和發債規模較大的煤炭、鋼鐵、電解鋁和水泥四個行業來談。
過剩產能屢治屢增,政策實施效果甚微
近十年來,抑制產能過剩的相關政策被國務院、發改委、工信部等各部門及各級政府屢次提及。從煤炭行業的相關政策來看,為促進行業平穩發展,煤炭行業近年出台了企業整合重組、加大小煤礦關停力度等一系列相關文件,具體措施主要集中在煤炭消費目標責任管理、限制燃煤煤種、煤炭資源稅改革、節能減排降碳工程。鋼鐵行業,提出限制產能擴張、加大淘汰力度、明確准入條件、設定節能減排目標、加強環保核查等,要繼續淘汰落后冶煉產能1,500萬噸、煉鋼產能1,500萬噸。關於電解鋁行業治理產能過剩的文件更是頻繁出台,主要集中在限制產能擴張、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取消用電價格優惠、支持向上游能源方向發展、加強環保核查等。水泥行業方面,政策主要為淘汰落后產能、規范行業准入標准、加快兼並重組等(見表1)。
雖然政策年年出,但是治理效果並不理想。從四個行業既有產能的增長情況來看,2009年的經濟刺激政策出台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保持較高水平,產能增長迅速在2010-2011年體現出來。雖然在各種政策限制下,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放緩,但四個行業產能仍保持4%以上的增長速度。
從在建和擬建項目來看更加不容樂觀,煤炭行業方面,雖然我們沒能拿到全國具體關停產能數據,但是未來仍將增加9億噸新增產能,從以往產能關停進度來看,新增產能應該遠大於關停產能。鋼鐵行業近兩年淘汰落后產能力度較大,尤其全國大部分地區陷入霧霾也給淘汰落后產能施加壓力,扣除等量置換產能,未來計劃淘汰產能達0.8億噸,但是在建及擬建產能也有0.7億噸,可以說短期內去產能效果並不明顯。電解鋁行業方面,目前產能為2,600萬噸,2012年淘汰和關停產能為80萬噸,而目前全國在建擬建產能在1,500萬噸到2,000萬噸之間,僅在新疆地區就達到1,300萬噸以上,未來能否做到等量或者減量置換還很難說(見圖1)。不難看出近年各種政策不斷出台依然沒能阻止電解鋁產能的快速上升。水泥行業來看,受運輸半徑限制,不同地區產能過剩程度略有不同,但整體看,依舊是新增產能大於淘汰產能。從近年產能增長以及未來新增產能的情況,我們很遺憾的看到這些年依靠政策推動的產能過剩治理效果並不理想。
從近年產能增長以及未來新增產能的情況,我們很遺憾地看到這些年依靠政策推動的產能過剩治理效果並不理想
產能過剩行業供需矛盾不斷加劇
在產能屢治屢增的情況下,供需矛盾不斷加劇,供應過剩需求不足導致企業生產效率低下,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首先從供應端的產能利用率來看,2012年底,鋼鐵、電解鋁、水泥的產能利用率分別隻有73%左右,處於較低水平。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水泥行業,水泥生產和銷售具有很強的季節性特點,因此淡旺季產能利用率差距較大,平均來看行業內生產效率較高的企業產能利用率在80%左右,因此,水泥行業實際產能利用率相比其他幾個過剩行業來講,比數字顯示的要高。
在產能集中度方面,除水泥行業外,粗鋼和電解鋁距行業規劃目標值相距尚遠。對煤炭行業來講,我們用社會庫存量來衡量供需情況,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煤炭庫存量急劇上升,在2012年四季度最高達到3.7億噸,雖然2013年以來有所下降,但仍在3億噸警戒線上。電解鋁和鋼鐵庫存量回落有各自的原因,前者主要是由於部分電解鋁產能直接轉化為鋁加工品,后者主要是由於鋼鐵貿易商囤貨的減少,但是生產企業的庫存壓力並沒有下降。
從宏觀經濟形式來看,2013年下半年在一系列“穩增長”措施和三中全會的召開帶來短暫利好帶動下,經濟增速有所反彈,但中國經濟仍處在弱復蘇狀態。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可以看出,政府未來更關注的是經濟增長質量而不是增速。同時,在地方政府收入增速大幅放緩、債務負擔持續增加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及發改委對大型項目審批速度或將有所減緩,進而對下游消費造成不利影響。
從制造業、基建和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增速來看,整體投資趨於平緩,尤其是2014年房地產行業低迷,而主要下游行業家電、汽車、電力設備產量也很難回到09、10年的高速增長階段。
從主要產品價格來看,產能嚴重過剩,需求低迷,直接體現在產品價格的大幅下滑。其中,電解鋁、鋼鐵、煤炭價格跌幅最大,下跌趨勢一直延續到2014年上半年,尤其是電解鋁價格近期一直維持在全國平均成本線以下。水泥價格方面,和其他制造業比較,水泥行業的季節性和運輸范圍限制這兩個特性更為明顯,整體看全國平均價格雖有下降,但下滑幅度相對收窄,不同區域水泥價格差距較大。例如東北地區,由於新增產能有限,協同效果顯著,價格較為穩定﹔西南地區產能過剩比較嚴重,價格一直低於平均水平。
價格下跌導致企業盈利和獲現能力大幅下滑,從我們分別選取的四個行業主要上市公司及發債企業2009-2013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和毛利率來看,煤炭行業在2011年盈利和獲現能力達到歷史高峰,但從2011年四季度開始急轉直下,尤其開採成本較高,人員及財務負擔較重的煤炭企業盈利和獲現能力下滑尤為明顯。
鋼鐵和電解鋁行業方面,2012年陷入全行業大面積虧損,鋼鐵行業在2013年7-8月隨著鋼材價格有所反彈,盈利能力略有改善,但多數企業仍處於經營性虧損狀態,利潤來源以投資收益為主。
電解鋁行業企業分化較為明顯,缺少自供電的企業基本仍在虧損或停產狀態。
水泥行業表現相對較好,2012年水泥企業盈利水平較2011年出現較大程度下滑,但全行業利潤總額仍為歷史前列。同時特別是大型水泥企業憑借合理的區域布局以及優良的成本控制能力,盈利能力仍維持在相對較好水平(見圖2-5)。
政策推動下的產能過剩治理短期內難見實效
在分析了目前產能過剩的情況以及企業的財務表現后,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一直以來靠政府推動的產能過剩治理難以奏效。其實產能過剩的形成由來已久,在過去依靠投資拉動GDP的思路主導下進行大量產能建設,為保就業保增長,政府把投資指標層層分解給地方國有企業,同時配置相應資源,企業技術開發和創新動力不足,低端產能重復建設,造成產能過剩惡性循環。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以及國務院《指導意見》中,提出了相應改革措施。其中在《決定》中,明確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改革措施的提出顯示了政府轉變發展方式的決心。未來遏制產能過剩的政策主要有信貸投放政策、推進行業並購整合、加大環保治理和淘汰落后產能力度、良性的市場競爭以及推進技術升級等,長期看,這些措施的實施均會對行業的信用狀況產生影響,下面我們主要從行業整合、信貸政策調整、加大環保治理等三個方面來看產能過剩治理政策的實施對行業信用狀況的影響。
1.並購整合對抑制產能過剩效果尚未充分體現。行業整合方面,目前,並購整合在多個行業已經全面開展。分行業來看,煤炭行業整合目標是區域內形成-5家大型煤炭企業,主要靠政策驅動,主導因素是安全生產和資源配置。自2008年開始山西省率先拉開了煤炭資源整合和企業兼並重組的序幕,形成了同煤集團、山西焦煤集團、陽煤集團、晉煤集團、潞安集團等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繼山西省之后,河南省、陝西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地陸續啟動本省范圍內的煤炭資源整合。目前各主要煤炭生產大省的資源整合和兼並重組工作已陸續完成或者進入中后期階段,形成了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億噸級特大型煤炭生產企業8家,河南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5,000萬噸-1億噸級煤炭企業8家。從安全生產和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以山西省為例,礦井數由整合前的2,598處減少到1,053處,單礦平均產能由30萬噸/年提高到90萬噸/年,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也大幅下降,產業集中度顯著提升,同時機械化程度和資源利用率均有所提高。但從整合效果來看,部分企業整合后在生產、銷售等方面並未形成協同效應,同時整合主體債務規模迅速增加,技改和后續投資壓力持續上升。
鋼鐵行業方面,寶鋼、鞍鋼、武鋼等重點鋼企作為兼並重組主力已陸續完成了多項行業內企業並購活動,但目前行業集中度離目標尚遠。從整合效果來看,許多難點尚待突破,例如重組方案審批流程涉及環節多,跨區域、跨所有制的重組需面臨地方政府利益、產權轉換、債務處置、人員安置等諸多敏感問題﹔此外,被收購的企業多數存在產品結構重復、裝備水平參差不齊、淘汰落后及環保壓力大等問題,給並購重組的經濟效益帶來不確定性。目前階段的兼並重組仍以政府推動為主,但企業在合並后仍需背負歷史包袱和人員負擔。
電解鋁行業除政策推動下,控制電力成本也是產能整合及轉移的重要因素,中國西部地區成為近年來鋁冶煉項目投資最為集中的地方。目前,在建、擬建的1,500-2,000萬噸產能中,僅新疆地區就超過1,300萬噸。2012年,全國約70%左右的鋁冶煉投資項目集中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和山西等電力價格較低地區。相較之下,產能最為集中的河南、山東等中東部地區,由於電力成本高企、淘汰落后產能,電解鋁產量增速均有所放緩,甚至出現負值。但是,我們關注到鋁冶煉新增產能集中的新疆、甘肅、青海等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水資源緊缺,產能集中投放后將面臨產成品無法就地消耗、往中東部地區運輸存在瓶頸、資源成本上升等問題。此外,破壞生態平衡的隱患或將逐步體現。
水泥行業方面,近年大型水泥企業擴張方式由前期的新建產能為主轉變為以並購整合為主,加之落后產能淘汰力度的加大,水泥行業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區域龍頭格局已逐步形成。隨著市場集中度的不斷提升,水泥市場經營環境也有所好轉。大型水泥企業之間通過聯盟、合作,穩定區域內水泥價格,避免出現惡性價格競爭。
整體看,在並購整合方面,煤炭和水泥行業整合體現出一定效果,但鋼鐵和電解鋁行業短期內效果尚未體現(見表2)。
未來遏制產能過剩的政策主要有信貸投放政策、推進行業並購整合、加大環保治理和淘汰落后產能力度、良性的市場競爭以及推進技術升級
2.企業再融資和擴張能力將出現分化。從貨幣政策來看,穩中有所偏緊已成定局,財政政策重點將繼續集中在國家重點基建投資、住房保障、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投資,大規模刺激政策仍不會出台。在信貸投放上,重點支持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限制“兩高一剩”行業,但是《指導意見》明確,將保持對企業兼並重組整合過剩產能、轉型轉產、產品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向境外轉移產能、開拓市場等提供信貸支持。
近年規模擴張帶動企業債務規模不斷攀升,財務成本上升及融資空間縮小限制了企業再融資空間。從四個行業企業負債情況來看(見圖6-9),由於樣本點中包含部分上市公司,因此總資本化比率指標尚可,但從總債務規模來看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未來企業再融資能力和擴張能力將出現分化。
未來企業再融資能力和擴張能力將出現分化
3.環境及成本敏感地區去產能進度加快。各省小煤礦關停的力度或被整合力度較大,效果較為明顯,全國范圍30萬噸以下礦井數量大幅減少。鋼鐵行業,2013年日益嚴重的霧霾天氣,已引發政府及社會的強烈關注,加大了淘汰落后產能的壓力,目前擁有2億噸以上鋼鐵產能的河北省,未來計劃消減6,000多萬噸產能。電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下游需求的低迷是短期內促進中東部地區電解鋁企業停產、減產以及產能轉移的主要因素。水泥行業方面,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不再審批水泥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未來提高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排放標准等更嚴格的環保政策的將會陸續出台。政策推動及並購整合短期內去產能效果並不明顯,但淘汰落后產能、環保治理以及能源價格上升將促使環境及成本敏感地區去產能進度加快。
4.化解產能過剩政策實施將使行業信用狀況產生分化。從政策實施效果預期來看,煤炭行業整合基本完成,但效果尚未體現,下游需求尚未大幅回升前,在建產能逐步投產后,過剩情況可能加重。鋼鐵行業未來三年新增產能可能大於被淘汰產能,實現產能控制目標取決於地方政府決心和執行力度。電解鋁行業短期內需求持續低迷有助於加快去產能進程,但未來新增產能仍將大幅增加,解決過剩任重道遠。水泥行業市場化與行業自律程度相對較高,實際情況好於其他三個行業(見表3)。
在政策執行力度逐步加大的情況下,未來產業鏈較為完整,技術研發實力強,成本控制能力強,市場方向較為靈活的企業將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同時,投資與自身盈利及獲現能力匹配,資本結構合理的企業,將更具發展空間。
(作者為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企業融資評級一部副總經理)
(來源:《中國經濟報告》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