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學學者曾筱霞接受人民網採訪。人民網記者鄒家驊攝
位於福州三坊七巷內的天后宮
人民網福州8月22日電(李挺 李章亮)人民網《行走新絲路》採訪團探訪位於福州三坊七巷的福船博物館,來自福州大學的文化學者曾筱霞在福州隨行採訪海絲史跡,她表示,福船在歷史上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工具,本身也是極其重要的貨物。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面,福船只是很有名的,以福建命名的海船,是一種交通工具,很少人知道福船本身也是一種貨物。”曾筱霞認為,當時東南亞的很多國家並不具備制造福船的能力,很多時候是通過貨物交換福船。
“很多福建商人到海外做貿易,到了當地會連貨帶船一起賣掉,然后利用當地的人力和原材料,運用福建的造船技術,造一艘福船回家鄉。”曾筱霞表示,在非機械動力的風帆時代,航行主要靠季風和洋流,很多商人到海外經商要一年才能往返。於是很多聰明的福建商人就會將福船賣掉,然后在等候季風的幾個月時間裡,利用當地較為便宜的人力、原材料造一艘新福船回到福建。他們在賺錢的同時,也給“絲路”沿線國家帶來了實惠。
延伸閱讀:
(責編:張靈敏(實習生)、夏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