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邢港河上的迥龍橋。(人民網 薛婧攝)
千年古橋:迥龍橋。(人民網 薛婧攝)
當地文史學者楊成和先生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 鄒家驊攝
人民網“行走新絲路”行走到了福州站,自8月18日啟動儀式以來,幾天的高強度採訪任務和南方悶熱潮濕的天氣,把我們採訪組的女生個個磨練成為名符其實的“女漢子”:白天在多達五六個的採訪點之間奔波,夜晚還要加班加點整理照片和資料,寫稿。每天都要奮戰到深夜兩三點鐘,不過一想到我們採訪的內容第二天就可以在網上有所呈現,又覺得十分興奮。累並快樂著!
有水的地方就要有橋,海絲水路的發達帶動對外貿易的昌盛。一路走來,泉州有洛陽橋,“站起來像東西塔,躺下去像洛陽橋”是泉州人對泉州精神的精辟概括,洛陽橋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印跡的重要地點之一,而位於福州城東28公裡處閩江下游馬尾區閩安鎮的迥龍橋仿佛是洛陽橋的mini版,同樣的船型橋墩、同樣的花崗岩石條為材質,同樣也是福州海絲印跡的重要地點之一。從現在坑窪不平的石板路上,似乎可以看到舊日的繁華景象﹔從吹過耳畔的清風中似乎能聞到往昔勞作生活於此的人們幸福的交談聲﹔從迥龍橋北端的聖王廟也似乎能看到過往商客祈求平安的身影和延綿不斷的香火……
有人曾說過“積福行善是傳統,修橋鋪路為后人”,建於唐代的古橋至今仍在為當地村民默默服務著,同樣還有一群像當地文史學者楊成和老先生那樣熱愛著閩安古鎮、樂於傳播海絲文化的民間人士,我想這座千年古橋也能代表他們將傳承海絲文化為己任,安貧樂道,執著認真、負責、堅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