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蔡華偉
8月1日,聚美優品推出4.5周年慶﹔8月3日,國美推出“男人節”﹔8月12—14日,蘇寧易購推出“姨媽節”﹔8月14日—16日,唯品會推出“撒嬌節”……僅僅8月份,各大網絡電商推出的節日就讓消費者眼花繚亂。繼淘寶推出“雙十一”促銷節日並取得驕人成績之后,電商造節似乎成了一種風氣,好像一年不推出幾個節日進行幾輪打折都刷不出存在感。那麼,為何電商如此熱衷造節,消費者又是否買賬呢?
競爭日趨激烈,電商要銷量更要眼球
“雙十一”可謂國內電商造節的鼻祖,也贏得了傲人的戰績:從2009年開始的“雙十一”,到2013年成交屢創新高,單日總成交額達350.19億元。
那麼,最近這些電商造的節,成績如何呢?剛剛過去的蘇寧易購“818”周年慶大促,主辦方從7月份就開始預熱宣傳。“8月18日蘇寧易購訂單數為220萬單,銷售額同比增長390%。”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介紹。
可見,如果商家真正讓利,折扣力度大的電商購物節還是能吸引不少消費者的。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4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總體來講,上半年網絡購物市場,促銷頻率與參與度都有所提升。
而“男人節”“姨媽節”“撒嬌節”這些節日,至今尚未大肆宣傳自己的銷售額。
易觀國際分析師王小星認為:“制造節日是將公司品牌推向市場的一種較為直接快速的方法。比如唯品會‘撒嬌節’,很有針對性,抓住了女性消費者的痛點,在博眼球之外,也取得了不錯的反響。”曹磊也認為:“互聯網經濟是一種眼球經濟,造節本身是為了博得影響力。”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國B2C(商家對客戶)網絡零售市場上,天貓排名第一,佔57.4%的份額﹔京東名列第二,佔據21.1%的份額﹔國美在線、唯品會、蘇寧易購等位列其后。可見,網絡購物電子商務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中小電商在兩強爭霸的壓力之下,競爭日趨激烈。“電商之間為了爭搶客戶,擴大交易額,造節促銷越來越多並不奇怪。”曹磊說。
“當前,電商重點應放在滿足消費者需求,保障消費者權益上,努力做到產品質量有保障。”北京郵電大學信息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劍秋表示。
節日目不暇接,消費者關注大不如前
“男人節”“姨媽節”“撒嬌節”紛紛來襲,電商造節,消費者買賬嗎?
“類似的促銷節日太多了,錯過一個還會有下一個吧,平時工作又比較忙,所以也就沒那麼關注了。”白領小吳告訴記者,“而且也沒有感覺比平時便宜多少,所以沒有湊熱鬧。”
“最近關注電商促銷比較少了。因為之前貪便宜買的很多東西直到現在還沒用完。但是,網購已經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北京某高校大三的學生小劉說。
在記者的隨機採訪中,類似小吳、小劉這樣的反饋還有很多。當前電商造節越來越多,獲得的關注卻大不如前。
首先,並不是每一個電商都能造出“雙十一”。淘寶“雙十一”是國內網購造節的發端,有新鮮感,消費者關注度很高,同時打折力度也比較大,確實能給消費者不少實惠。此后,各大電商紛紛效仿,然而物以稀為貴,“節”越多,消費者的新鮮感越少,注意力逐漸分散,對單個節日的關注度也在降低。
其次,有相當一部分電商造節的噱頭大於實質。隻要是電商造節,大多都會用“打折”“清場”“瘋搶”等字眼來營造一種商家出血讓利的氛圍。事實上大多言過其實,有些商品看似便宜了,實則是通過類似“滿300減60”等手段來提高享受折扣的門檻,折扣確實享受到了,但消費者必須花更多錢買比平時更多的東西。
最后,隨著網購的普及,消費者已經度過網購發展初期的沖動消費階段,而漸漸轉向理性消費階段。不少像小劉這樣的年輕人,不像剛開始那樣熱情參與電商造出的節日了,因為,網購已經成了他們日常消費的新常態了。
“電商造節的促銷效果總體比原來減弱了,現階段電商之間的價格戰規模逐漸縮小,價格因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沒有以往明顯。另一方面,促銷的常態化、頻繁化使消費者對電商促銷產生審美疲勞,跟風購物的趨勢減少,消費者也變得愈加理性。”王小星認為。
“電商不能隻期待消費者沖動消費來提高銷售額,因為消費者越來越理性是趨勢。”曾劍秋表示。
目前,消費者網購比例越來越高,網購對整個社會的消費規模也的確有帶動作用,但在這當中,有多少是增量消費,有多少是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消費,仍沒有確切地統計出來。不過,隨著我國向消費型社會的轉型,網購在這當中將會扮演重要角色。”王小星說。劉思佳 伊 霄 林麗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