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泉州8月26日電(黃丹妮 蔣巍念)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靜靜地躺睡著800歲高齡的洛陽橋。這座由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主持修建的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見証著歷史的輪回和時光的變遷。如今故人已去,石橋猶存。一草一木,似乎都在訴說著建橋人辛勞而美麗的故事……
黃真真(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研究員):當時造橋時江水很急,造橋難度很大,石頭拋下去都被海水沖走。蔡襄就想去和海龍王說說情,於是就寫了一封申請報告,問台下的老百姓:“誰能下得海?”這時,有一名同志就舉手了:“小人夏德海。”“你當真下得海?”蔡襄問。對方肯定的回答道:“小人當真是夏得海。”就這樣,因為名字同音,這位兄弟稀裡糊涂地接過了“向海龍王申請”的重任。
周邊圍觀的群眾都認為這小子肯定沒命了,在戰戰兢兢之中,小兄弟就拿著衣服和檄文“嗖”得跑到沙灘上躺著。可是他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還活著,可是手裡的檄文已經沒有了,手上隻剩下一個“醋”字,急忙報告蔡襄。蔡襄看后靈機一變,將“醋”字拆成“二十一日酉時”,於是就在四月二十一日酉時,在洛陽江的兩岸集中了千軍萬馬,那時剛好是退潮的時間,就這樣開始做橋墩造橋。
800年過去了,在這座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裡,一座橫跨泉州灣的跨海大橋今天橫空出世,與晉江大橋、后渚大橋,共同將泉州灣連成一個完整的“環”,對促進泉州海灣型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記者:古時,泉州人有建洛陽橋的勇氣,今天,泉州人更有建跨海大橋的魄力。大家現在看到的我身后的這座施工中的大橋就是泉州灣跨海大橋,全長26.699公裡,建成之后從惠安到石獅的路程由原來的2個小時,縮短至20分鐘。同時,它也是泉州市環城高速公路建設的重要一環。
如今,這座承載著祖輩們辛勞與智慧的古石橋已不再承擔主要交通職責,但歲月的流逝沒有磨平洛陽橋的光輝,夕陽中,與公路建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退休工人吳先生在江風中漫步,石橋不語,但老人記憶猶新。
泉州市民:我們當地人當然對這座石橋很有感情,小的時候經常來洛陽江附近捉魚,它相當於泉州一大標志性景點。現在雖然已經不再作為主要交通道路,但外來者到了泉州一定要到這裡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