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敦煌8月31日電 (趙超)漸入初秋,地處西北的“絲路名城”敦煌,卻炎熱依舊。走在街頭上,不時能看到身背行囊的游客﹔夜晚,熱鬧的沙洲夜市如同往常一般熙熙攘攘,人頭攢動。
與天氣一樣火熱的,是敦煌市內一處處拔地而起的文化旅游地標。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背景下,這座曾輝煌一時的名城,正在醞釀規模前所未有的大文化旅游產業,迎來又一次的復興。
大手筆 大決心
在去往敦煌市標志性景區鳴沙山的必經之路上,道路左側一處龐大的工地引人注目。這裡就是敦煌市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代表項目——龍行九州敦煌絲綢之路國際會展中心。
這個項目總投資60億元,分3期建設,包括敦煌絲綢之路國際會展中心、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酒店、敦煌大劇院、莫高藝術宮等15個子項目。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面啟動,累計完成投資8.9億元,核心建筑敦煌絲綢之路國際會展中心的3座單體建筑已全部動工建設,部分工程主體已完工。
項目投資方,福建平潭西航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在接受人民網“行走新絲路”大型跨國全媒體報道團採訪時說,西航實業深耕旅游業十余年,有著豐富的行業經驗,敦煌“龍行九州”項目規劃高站位、建設高標准、功能全完善,將打造為“南有博鰲經濟論壇,北有敦煌文化論壇”的文化交流平台。
同樣出身福建的敦煌大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德福,對敦煌文化旅游業的未來抱有更大希望,決心也更大。大唐文化公司是股份制企業,幾位股東此前一直從事的是大型採油設備代理。去年,在經過一番詳細考察和深思熟慮后,他們籌資三億元人民幣,在敦煌投資修建了“大唐文化街”,下定決心向文化旅游產業轉型。
傅德福說,“敦煌市政府對我們很支持。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推動下,我們對敦煌未來很有信心。”
絲路興 敦煌興
在敦煌市內,像龍行九州、大唐文化館這樣投資規模過億元,正在興建的文化旅游項目還有多處。華夏國際大酒店、敦煌文化商業酒吧街等項目將於明年陸續投入運行。據了解,這些項目全部實行市場化運作方式,由企業自行投資建設,自負盈虧。
帶給這些企業如此巨大熱情的原因,是在國家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敦煌正在面臨的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今年年初,甘肅省編制了《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發展綱要》,出台了《支持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若干政策的意見》,確定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以敦煌為突破口“開局”,舉全省之力,謀敦煌一域,帶戰略全局。
據了解,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的總體定位是打造“文化聖殿、人類敦煌”,工作重點是搭建五項平台、探索八條路徑,實現五個目標。
“五項平台”,即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級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一會四區”戰略支撐平台。
“八條路徑”,即探索國際化、分眾化、高科技化、學術化、品牌化、田園化、融合化、可持續化發展路徑﹔“五個目標”,即全面有效保護敦煌生態環境與文化自然遺產、樹立傳統文化現代復興典范、躋身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建成中西方文化合作交流基地,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
在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帶動下,敦煌市經濟駛入“快車道”。2013年,敦煌旅游接待40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完成37.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33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1504元。
絲路興、敦煌興。隨著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兩大國家戰略的實施,敦煌正在迎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翻開復興發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