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新加坡9月8日電 (記者 楊牧) “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讓人眼前一亮的戰略倡議,但是這一倡議不能僅停留在口頭層面,中國需要及時推出務實的可操作方案,讓周邊國家看到和分享到實實在在的成果。”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副教授顧清揚對記者表示。
7日,人民網“行走新絲路”大型跨國全媒體採訪報道組來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就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關話題,長期關注中國的顧清揚副教授在此與記者分享了他的看法。
“共建是中國和周邊國家發展的共同需要”
“讓人眼前一亮,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戰略倡議。”顧清揚教授開門見山,對中國提出的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作出如是評價。
顧清揚認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既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的需要。
“從自身角度來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跨越式發展的紅利已逐漸消失。要尋求更多的經濟效益,中國不能僅在本土配置資源,必須走出國門,從全球至少是區域層面尋求資源的最佳配置。”
“而周邊的發展中國家也面臨經濟發展的瓶頸,缺乏增長動力。”顧清揚指出,“要走出困境,就需要新的增長引擎。”由於巨大的市場和發展潛力,“中國可以成為新的‘發動機’”。
顧清揚認為,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中國可以把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積累下來的成功經驗分享給周邊國家。“發展經濟學的多項研究表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的超前先行。”
“過去幾十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在本地區開展貿易和投資的一個問題是,沒有解決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顧清揚說,他們只是把全球產業鏈中的生產加工環節轉移到了東南亞國家,但是在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推動作用和需求作用的——基礎設施——沒有得到相應的改進,由此造成地區經濟發展缺乏后勁。
顧清揚指出,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目前的高鐵技術也非常先進。共建21世紀海上絲路,可以首先從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做起,幫助周邊國家突破長期經濟發展的瓶頸, 在發展中實現互利共贏。
“要打炮就要打響炮,應當口惠實至”
“事實勝於雄辯。中國與周邊國家分享發展經驗,不能停留在口頭層面,要分享實實在在的經濟發展成果。”顧清揚認為,中國倡導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拿出更務實的行動方案,做到“口惠實至”。
對此,顧清揚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好比“市場供需關系”,中國不能僅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在共建中還要充分了解周邊國家的需求和困境。針對不同的情況,提出不同的合作方案。
顧清揚建議,中國政府可以在這些國家設立專門的調查研究機構,搜集需求信息,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再與國內的省份和機構對接,找出中國能提供什麼,“不要一廂情願地做規劃方案”。
顧清揚還建議在共建過程中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發揮企業的作用。他指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角是民間商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角應當是企業。“企業永遠是市場上嗅覺最敏銳的群體。共建海上絲路,政府要做好引導,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經濟規律,讓企業沖在前面。”
顧清揚說,“應該形成一種風格:要打炮就要打響炮。不提則以,一提就一定要成功。”
“共建海上絲路與新加坡發展理念相通”
“對於中國提出的共建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新加坡非常歡迎。”顧清揚指出,新加坡是外向型經濟,她的成功與發展得益於與全世界的互聯互通,這也是未來新加坡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共建海上絲路倡導和諧、發展與共贏,與新加坡的發展理念是相通的。”顧清揚說。
顧清揚認為,海上絲綢之路覆蓋東南亞、南亞,乃至非洲和中東這個大經濟環帶,新加坡是戰略要沖之地。在與其他國家經濟一體化方面,新加坡一直做得很好。“如果中國這一大經濟體能夠牽頭帶動地區發展,新加坡參與其中,憑借已有的優勢,新加坡將在經濟整合中會獲得更多好處。”
“同時,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有利於緩解因領土爭端引發的地區緊張局勢,這是新加坡所樂見的。”顧清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