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願意繼續冠名﹔我們真的深表遺憾。”如此兩個“真的”是金隅集團副董事長王建國在發言中深切的表示。這更說明此次的不再冠名不是金隅集團不想,也不是沒有提升贊助冠名贊助額度,但首鋼集團自有想法。
兩家的分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籃球市場,特別是CBA的品牌價值近年來得到了迅速攀升,特別是兩度成為CBA冠軍的金隅男籃,更是成為京城乃至全國球迷的熱談話資和球隊。客觀地說,2011-2012賽季,金隅男女籃雙奪首個聯賽冠軍及當時轟動全國的總決賽直播,都加速引爆了金隅多米諾骨牌式的影響力,而上個賽季男籃的冠軍和女籃的亞軍,更是對金隅投入的加倍回報。別說懂經營有慧眼的人,就是一般人也都看到了它的品牌潛質與價值,因而兩家企業都出於各自的品牌和影響力角度,去重新審視這個冠名的“金字招牌”。
說金隅有些傷感與無奈一點不假。原因一是他們一直認真履行合同,“即使球隊下滑在10名開外,連續4個賽季沒打入季后賽,我們也一直熱心支持球隊”,“有一年球隊有困難,按合同應該是在賽季結束打款,但我當時大筆一揮,提前打過去500萬”。說這些話的正是當年該集團的工會主席,現為企業副董事長的王建國。他說,還是在一次南方的會議上,兩家大公司的人相遇時,擦出的合作火花。“那是在2003-2004CBA聯賽下半段,球隊都打了14場球了。”
再者金隅在潛意識中拿自己當球隊“主人”,把這支球隊當成自家的一份榮耀。特別是在金隅男女籃雙雙得到聯賽冠軍后,金隅集團還“高興得追加了1500萬,作為對球隊的支持與獎勵”,上個賽季他們再因男籃的冠軍和女籃的亞軍,又按名次比例在贊助款外,再度拿出了近1500萬。”
王建國的話透出對球隊的舍不得、付出、無奈等復雜心境。可謂五味雜陳。
記者認為,雙方新一周期合同沒能握手成功,錢不應該是核心問題。首先是首鋼,這家始建於1919年,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已成為以鋼鐵業為主,兼營採礦、機械、電子、建筑、房地產、服務業、海外貿易等業務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是工業界的一條大鱷,改革30年來它的鋼產量達到1219萬噸,銷售收入提高到1320億,近30年來已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576.6億元。
而金隅集團也不含糊,這家以水泥及預拌混凝土、新型建材制造、房地產開發及商貿物流、物業投資與管理為核心產業鏈的大型國有企業,資產在1000個億以上,去年的贏利就有500個億,產能在國資委旗下排名第三位,規模與實力不是一般企業可媲美的。如此看來,兩家在資金上都是實力派,獨自整一支球隊都是“毛毛雨”。
毫不夸張地說,近年來由於金隅影響力的迅猛攀升,某種意義上說,金隅的影響力已經蓋住了首鋼原形,甚至有很多球迷都鬧不清北京的這兩支男女籃球隊,到底是姓首鋼,還是叫金隅,這讓首鋼人感到了極大的壓力。或許是出於這樣的緣故,新一期的三年合同,雙方無論怎麼談,也沒能再續佳緣。未來,首鋼將會靠自身的力量去全力打造這兩支球隊,讓“首鋼”這兩個大字再放異彩。
有一點需要說明,遭遇這樣的“重創”,金隅人熱愛體育,熱愛籃球,投身公益回報社會的願望,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在9日的座談會上,他們用了大量的時間與參會者探討,尋求新的“金隅”目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