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段潔龍生活照(由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提供)
人民網新加坡9月29日電 (李海霞)近日,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段潔龍接受了人民網“行走新絲路”海上絲綢之路報道組的書面採訪。段潔龍大使表示,正如習近平主席最近在南京會見新加坡總統陳慶炎時所概括的,中新友好關系如“兄弟情同手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給中新經貿合作開啟新的機遇之窗,有利於中新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以下是採訪全文:
人民網:新加坡是全球領先的創新型國家,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無論古今,都對我國的對外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政府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和規劃,請問您認為新加坡的戰略重要性何在?有哪些優勢?可以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段潔龍:中新兩國地緣相近,文化相通,血脈相親,交往源遠流長。一條起源於公元前2世紀、延續了1800多年的“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與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各國緊密聯系在一起。自1990年建交以來,中新雙邊關系發展順利,高層交往密切,雙方緊密結合各自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互學互鑒、互利雙贏的合作之路。
新加坡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世界電子產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總部經濟特色明顯,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發達。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結構不夠合理、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能源資源約束趨緊、環境保護壓力增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新加坡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平衡好發展與資源節約、發展與環境友好的關系等方面,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中國學習借鑒。
人民網:明年,新加坡和中國將慶祝建交25周年。中新兩國關系密切、合作領域廣泛。您如何評價目前的中新關系?“一帶一路”的倡議落實后,對中新關系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段潔龍:中新建交以來,兩國關系持續快速發展、兩國合作基礎深厚、成果豐碩、前景廣闊。正如習近平主席最近在南京會見新加坡總統陳慶炎時所概括的,中新友好關系如“兄弟情同手足”。其中,經貿合作日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013年,中新雙邊經貿合作邁上新台階,中國首次成為新加坡第一大貿易伙伴,新加坡也成為中國第一大外資來源國,雙邊服務貿易、中國對新投資和在新工程項目也取得了長足發展。新加坡成為中國在東盟乃至整個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之一。
除了在經貿合作上取得豐碩成果,中新兩國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也不斷深化。
文化領域,近年來,中新文化交流項目每年均超過300個。2010年11月,在新加坡訪問的習近平副主席與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共同為中國文化中心奠基。2012年12月,文化中心正式開工建設,有望於今年年內竣工。2012年9月,兩隻由中方租借給新方的大熊貓“凱凱”和“嘉嘉”抵新,受到新加坡當地民眾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喜愛。我國內多個藝術團體也連年亮相當地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慶活動,促進了兩國文化藝術交流。
教育領域,目前新加坡在華留學人員總數約4200人,我在新各類留學人員達數萬人。兩國校際交流頻繁,浙江大學與新加坡政府、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建立新加坡第四所公立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2013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設立蘇州研究院,這是該校在海外設立的第一所研究院。2005年,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在新成立,並於2007年正式運營。2009年新加坡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考生人數超過兩萬人,成為全球參加考試人數最多的國家和地區之一。
科技領域,兩國科技界有著廣泛的合作和交流。雙方通過科技聯委會、互動數字媒體聯合研究計劃等合作機制,共同支持項目、人才、基地等建設和發展,對提高雙方研究水平、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近年來,兩國在醫藥衛生、數字媒體、水處理等領域達成多個合作研發項目。新方多個科技研發項目落戶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園和廣州知識城。
自習近平主席2013年在訪問東盟期間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以來,在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盟國家得到廣泛關注和積極反響。新加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這一構想使這條古老的絲路煥發了青春,也為深化中新經貿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全球增長和貿易、投資格局正在醞釀深刻調整。中國與東盟國家都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正從“黃金十年”邁向新的“鑽石十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必將促進區域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進一步激發區域發展活力與合作潛力,給中新經貿合作開啟新的機遇之窗,有利於中新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繼續對區域和次區域合作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一是推動兩國貿易形成新增長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將推動中新相互擴大市場開放,深化海關、質檢、電子商務、物流運輸等全方位合作,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 豐富貿易促進活動,搭建更多更有效的貿易促進平台。擴大雙邊勞動密集型產品、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國際營銷和跨境電子商務,完善區域營銷網絡,推進運輸、建筑、旅游等服務貿易快速發展。
二是擴大雙向投資合作。新加坡具備穩定的政治經濟形勢、良好的法治環境、廣泛的國際網絡以及作為全球重要的交通物流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等國際化優勢,將有利於企業以新加坡為平台實施跨國並購、進軍國際市場、設立區域總部、構建全球貿易網絡。同時,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加快我國沿邊沿海開放步伐,改善沿邊和西部省區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提升沿海地區開放水平,為新加坡企業赴華投資開辟更廣闊的空間,提供更寬鬆的政策環境。
三是實現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的區域互聯互通網絡,將加強海上港口建設及運營管理,增加海上航線和班次,暢通陸水聯運通道,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機制。加強各國各方之間交通規劃、技術標准體系的對接,推進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降低國際貨物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無疑將為中新兩國經貿人文交流乃至整個區域的競爭力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四是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兩國可以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等多雙邊機制中共同合作,積極推動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相關內容和重大合作項目納入現有多雙邊合作機制。通過消除貿易和投資壁壘,擴大貿易投資規模,提高貿易投資水平,使沿線國家在貿易投資領域的合作潛力充分釋放。
人民網:距中國政府提出這些倡議已近一年時間,請問作為大使,您在向新方宣介我政策主張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新方有哪些反饋,對我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有哪些想法和建議?
段潔龍:主要是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和兩國領導人就深化中新合作達成的重要共識,鞏固發展中新經貿合作成果,發揮中新兩國優勢,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與新方加強協商溝通,擴大務實合作,共同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推動雙方經貿領域合作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取得更大發展。
一是借助新加坡航運、貿易中心優勢,加快兩國貿易領域合作。擴大機電、化工、醫藥等領域產品出口,優化雙邊貿易結構,優化貿易環境,提升便利化水平,促進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均衡發展。發揮中國-東盟博覽會平台作用,充分利用新加坡作為今年博覽會主題國的契機,加強與沿海、沿邊省區的務實合作。推動建設產業主導、產城融合、港區一體、生態環保的新型中新合作園區,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先行先試的載體。
二是發揮新加坡國際化平台作用,繼續推進“聯合走出去”,探索“走出去”模式創新。利用新加坡良好的投資環境,集聚地區總部、區域性公司,以聯合“走出去”方式開展境外經貿合作區和區域互聯互通建設,推動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三是加強中新自貿區合作,推動成為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的試點。推動雙邊服務貿易發展,擴大金融合作,利用上海自貿區優勢,加強兩國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以及APEC、RCEP等相關談判及活動中的合作。
人民網:您覺得中新經貿合作比較成功的項目有哪些?
段潔龍:新加坡對華投資蓬勃發展,有代表性的旗艦項目主要是蘇州工業園區和天津生態城兩個政府間合作項目。目前,中新雙方正在探討在中國西部建設新的合作平台。
一是蘇州工業園區。1994年至今,中新兩國先后召開15次聯合協調理事會。經過20年的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中新兩國政府間合作旗艦項目。在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體制創新等各個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綜合發展水平一直位居中國開發區前列,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0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6.9億元,新增實際利用外資19.6億美元,進出口總額804.6億美元,累計吸引外資項目5029個,實際利用外資247.6億美元, 9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50個項目。目前,蘇州工業園正在全面推進以轉型升級為引領的“二次創業”,加快發展服務型、創新型經濟,“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參與開發的蘇宿工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和新疆霍爾果斯特殊經濟開發區等項目進展順利。
二是天津生態城。2007年11月,中新兩國政府簽署協議,中新生態城落戶天津。經過五年多的開發建設,生態城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700多億元,已建成70公裡的道路和12平方公裡的基礎設施,各類項目累計開工總面積620多萬平方米﹔完成3平方公裡污水庫的治理,相關技術取得多項國家專利﹔鹽鹼地綠化完成330多萬平方米,區域環境得到顯著提升﹔國家動漫園等5個產業園區、一批公建商業配套加快建設,累計注冊企業已超過1000家,總注冊資金達到近800億元,去年實現稅收20多億元。天津生態城借鑒新加坡等地成功經驗,結合當地實際,創造性地制訂了全球首套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其中包含的22項控制性指標和4項引導性指標涵蓋生態環境健康、社會和諧進步、經濟蓬勃高效和區域協調融合等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方方面面,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示范。
中國對新加坡投資方興未艾。中資企業充分利用新加坡在東南亞的中心輻射作用,與新加坡企業一道開拓周邊市場,促進了本地區的經濟繁榮。廣泛參與政府組屋、公交系統特別是地鐵建設以及供電、供水等公用事業。青建、中建南洋等中資建筑公司承建新加坡新建政府組屋的五分之一,其質量、工期、安全廣受好評,並獲得新加坡建筑質量最高獎項。上海隧道、中鐵等中資企業參與10余個地鐵項目的建設,佔新加坡地鐵隧道工程總量的三分之一,並將先進的盾構技術帶入新加坡。華能國際、中廣核、光大國際、北控水務等中資企業還紛紛進入供電、水處理、環保等領域,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淘寶、京東等中國電商企業進入新加坡市場,更是直接貼近民眾,廣受新加坡年輕人的歡迎。工行、中行等中資銀行積極在新開展境外人民幣業務,為新加坡企業和個人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務。此外,中國的外派勞務人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新加坡人力市場的缺口,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人民網:中新關系並不僅止於經濟合作,兩國都高度重視人才培養,過去20年來,近5萬名中國官員曾訪新借鑒經驗。您認為,中國可以從新加坡模式中學到什麼?
段潔龍:新加坡在建國近50年的時間裡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功,其對過去幾十年中國的發展特別是發展思路產生的影響力,也遠超許多國家。應該說,中新兩國過去幾十年來在人才培養方面開展的合作總體順利,為中新關系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促進作用。
新加坡已成為中國公務人員到海外培訓的首選地之一,主要原因是新加坡具備一些特殊的優勢,在經濟社會和發展管理經驗方面對我們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這些特殊優勢包括:新加坡政治安定和諧,經濟繁榮發展,社會管理良好,同時和我們文化語言相通,等等。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與新加坡的人才交流合作也要與時俱進,從自身實際需求和關切出發,更加注重有針對性、有計劃地設計培訓主題、提升培訓效果,加強相關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長效化。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段潔龍為人民網“行走新絲路”海上絲綢之路報道組親筆書寫祝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