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新絲路”在哈薩克斯坦這一站,遇到了很多熱心的人,很多情況下大家互相語言不通,可是這並不影響互相之間的了解,甚至還找到了除了語言外的其他溝通方式——畫畫和肢體語言。來之前預想了很多不懂當地語言可能造成的誤解,基本沒有發生。這一路上遇到的熱心人,使我們得以在哈薩克斯坦境內順利採訪,甚至為我們“行走新絲路”哈薩克斯坦站增添了一抹溫馨的回憶。回頭想來,這不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民心相通最真實的體現嗎?
獨闖阿拉木圖的新疆小伙兒姜超(人民網記者趙亞輝 攝)
獨闖阿拉木圖的新疆小伙兒
左右眼旁戴眼鏡框的位置能看到兩條白色的印記,再加上他的小麥膚色,這應該就是導游常年在外帶團最直接的解釋。交談中了解到,他是新疆石河子人,從爺爺那輩起就從內地來到新疆開始了后來三代人的援疆生活。當兵復原后,朋友的一句玩笑話,就一起來到了阿拉木圖,這一來就是四年。現在供職於阿拉木圖一家叫uni tour的旅行社。他是家裡的獨生子,父母都還在新疆,我們問他:“父母年齡大了,沒人照顧怎麼辦?”他說:“我這幾年在這裡生活,已經習慣了,希望能再好好奮斗幾年,到時候把父母接來安度晚年。”
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多走一些絲綢之路的古跡,我們提前計劃的行程都是按小時計算的,大部分地點導游之前都沒有走過,但他一路上跟司機耐心交流,有時候還一起確認路線,確保我們能按計劃完成採訪。常常是凌晨到達目的地,第二天一大早帶著大家開始新一天的採訪。採訪臨離開哈薩克斯坦境內,他戀戀不舍的樣子完全不像是之前那個硬朗的新疆小伙子,他動情地對大家說:“像你們這樣的團,我還是頭一次帶,每天都是馬不停蹄,休息的時間那麼少,但是你們每個人都活力滿滿,跟你們在一起每一天都能量滿滿。這一路沒有去任何購物點,但是我的‘窮開心’卻比任何物質獎勵都珍貴。”
哈薩克族同事黑沙
“百科全書”式的哈族同事
這位哈薩克族同事家鄉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他“百科全書”式的中亞知識儲備我們是一步步見識的,他可以在我們去目的地之前把那裡的起源細節告訴大家,甚至連一些相關的傳說和歷史趣聞也一起講給我們。有時候到了目的地,當地導游用哈薩克語講解,他在翻譯的同時還為大家補充相關故事細節,我們都開玩笑對他說:“你如果來這裡工作,當地導游都要失業了。”他卻不好意思地摸著自己的頭說:“這是小時候從父親書房裡看到的故事,所以印象很深。”他對中亞尤其是哈薩克斯坦的人文歷史都能“滿腹經綸”的娓娓道來,關於很多名人故事更是如數家珍。
我們不僅驚訝於他“百科全書”式的全程講解,還不停地感嘆一路上他可以和陌生的哈薩克人握手聊天,沒一會兒工夫,就可以互換聯系方式,一下子從陌生人變成了朋友。
哈薩克斯坦著名考古學家葉列沃夫
偶遇哈國著名考古學家
在哈薩克斯坦著名絲綢之路歷史名城塔拉茲,報道團於一個大型考古現場偶遇了哈國功勛考古學家,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正在那裡開展考古勘察,當知道我們是專程從中國來前來報道絲綢之路的媒體時,特別興奮,給我們講解了很多剛剛經過証實但是仍未向外披露的最新考古信息,還跟我們說:“作為一名科學家,我要搜集所有可以搜集到的資料來完成他的考古工作,無論這些資料是哈薩克人、中國人還是歐洲人寫的。因為科學是全人類的。”
他指著那些正在被挖掘、等待被發現的考古坑,像是在自言自語,也像是對我們感慨:“因為有‘絲綢之路’的通過,這些城市總是能夠再次復興。‘絲綢之路’對其所經過的國家有利無弊。阿拉把我們創造成了鄰居,因此我們就要相親相愛。”
神奇古河旁的熱心哈族大媽
在哈薩克斯坦南部最活躍的城市希姆肯特採訪時,按計劃報道團是要去拍攝一個前蘇聯殘存的街道,可是由於市政改革,那條街道剛剛被拆除重建,在我們返回之際,看到一條小河,很多人在河裡游泳,一個剛剛准備下河的哈族大媽,看到我們好奇的眼光,主動前來跟我講:“這條河常年不結冰,冬暖夏涼,如果你有頭疼腦熱的毛病,在河裡泡一泡,就能減輕不少,這是真主阿拉賜予他們的神奇小河。”
聽同事后來的翻譯,聽說我們遠從中國而來,這位大媽不僅講了這條小河,還推薦好幾個這個城市附近的古代絲綢之路遺跡。連我們最初打聽的那條前蘇聯殘存街道來歷也講給了大家。
維族司機魯斯朗木(左一)與哈族導游葉爾肯(右一)
路途最佳組合:維族司機和哈族導游
在尋找歐特拉古城遺跡露天博物館的路上,破費周折。汽車行駛在半沙漠半草原的地方,沒有公路,所以很容易迷失方向,大家一共同時打開了三個定位儀,來回走了三個方向的路才找到。司機雖然是維族人,但是維語說得不好。因為從小在哈薩克斯坦長大,俄語是他的母語。有一次,大家同時下車上山去一個古代絲綢之路遺跡採訪,走到一半路上,我需要回停車處取我們採訪分隊的隊旗,當我取到旗子准備下車去追趕大部隊時,司機指了指座位上的一件上衣,因為跟他語言不通,我們之間的基本交流基本靠比劃。他很著急地看著我,由於開始我沒有明白他的意思,他干脆拿起那件上衣給我,然后又指了指座位。我意會地點了點頭,同時也指了指那個座位。原來他是想讓我把上衣帶給那位同事,因為山上風大,他擔心大家著涼。
從塔拉茲驅車到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的路程較遠,有些路段還在重修,再加上夜間行車,人很容易疲勞。我因為想拍一些夜晚的照片,中途醒來一次。看到累了一天的大家都暫入夢鄉了,但是導游坐得筆直,我問他:“你不困嗎?”他點點頭說:“有點兒。”然后指了指司機,兩手合起來放在耳邊,做了一個睡覺的手勢。接著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這段路不好走,我醒著可以提醒司機。”原來他是擔心司機困了,影響駕駛,為了一車人的安全,所以他堅持沒睡著。他跟我們說,自己畢業於哈薩克斯坦國立大學,上學時曾經修過中文課,大三時得到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去新疆大學做了一學期國際交流學生,很喜歡新疆,最喜歡吃中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