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河街商貿城內,一些店子出售骷髏斗篷、鬼臉面具等恐怖道具。 聶映榮 王志偉 攝影報道
萬聖節臨近,世界之窗設置了一些恐怖場景,有些小女孩經過時被嚇得尖叫。 鄒麟 攝
記者 聶映榮
骷髏頭、鬼臉、僵尸、斷手斷腳……最近一段時間,從城東到河西,從游樂園到小商品市場,長沙很多地方都可看到這樣的道具或裝扮。在嚇一跳之余,你肯定會驚訝:為何會突然出現這麼多恐怖的東西?這時,一些“時尚”的年輕人甚至小孩可能會告訴你,萬聖節要來了。
昨日,市民胡小姐撥打本報熱線96333,表達了她的擔憂:“一個西方的‘鬼節’,弄得這麼恐怖,一不小心就可能嚇著別人,而且對小孩的成長也不利。”專家認為,大家應該注重社會氛圍和傳統節日,不宜盲目跟風,個人玩樂、商家炒作應控制在限制區域內。
現場
1 “墳堆、死人、斷頭台” 嚇得小學生尖叫連連
“那裡的‘死人’真的好恐怖啊。”前日上午8時許,在長沙世界之窗的一處廣場旁,幾名小孩站在一起,不時有小女孩驚嚇得尖叫,有的小男孩則站在那裡大笑:“那是假的。”
記者發現,孩子們前面有幾個“墳堆”,旁邊還躺著“死人”,臉和頭發都是白色的,身穿黑色長服,脖子上滿是血跡。旁邊一棟房子前有一個“斷頭台”,木板上擺著血腥的“斷手斷腳”。而在附近,不時有化裝成鬼的人在此穿來穿去。
幾個小女孩看到這個場面后,嚇得立即離開了。記者上前詢問得知,他們是開福區一所小學的學生,老師帶著他們到這裡來游玩,“我們是來玩的,沒想到有這麼恐怖嚇人的東西。”在此停留一兩分鐘后,帶隊老師立即帶學生們離開了此處。
記者得知,世界之窗之所以設置這些場景,是因為萬聖節即將到來。10月23日晚上,世界之窗的工作人員甚至化裝成各種各樣的僵尸、黑白無常等角色,出現在長沙街頭。
2 路邊挂恐怖宣傳畫 老人夜行嚇得腿發軟
前日,市民劉娭?反映,在錦繡瀟湘文化創意產業園旁邊,出現了一幅大型恐怖宣傳畫,“畫裡面的人睜著陰森的眼睛,我晚上經過那裡,一不留神看到,嚇得腿都發軟了。”
昨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阜埠河路,看到路邊確實有一幅這樣的宣傳畫,高約2米,長約5米。畫上的人臉發綠,眼睛睜得很大,氣氛甚是恐怖,上面還寫有“怨靈病院”、“隻要你敢來,就別想活著出去”等字眼。不時有市民從畫前經過,一位買菜回家的老太太說:“這麼嚇人的東西挂在這,真是越搞越沒名堂了。”
記者發現,宣傳畫旁邊有一間名叫“怨靈病院”的主題鬼屋,每人門票要100元。其工作人員說,萬聖節快到了,趁著這個時機,他們公司租了這個地方,經營這間“鬼屋”。記者問:“有沒有考慮到外面的宣傳畫可能會嚇著市民?”該工作人員笑著回答:“就是要夠恐怖,才有人來。”
3 市場賣“滴血鬼臉” 明知是假看著害怕
記者採訪發現,隨著萬聖節的臨近,在一些小商品市場,甚至小學門口的小賣鋪裡,都有類似的恐怖道具。
“前幾天,我兒子突然戴著一個鬼臉面具回來,把我嚇愣了。”鄧女士說。得知是兒子臨近萬聖節的“惡作劇”后,她當即把那個面具扔了,並問到兒子是在學校門口的小賣部買的。第二天,鄧女士聯合幾位家長和老師,找到商店老板,老板答應撤下這些鬼臉面具,並稱這些東西是從下河街商貿城進的貨。
昨日,記者來到下河街商貿城,剛走進一樓大門,就看到一家批發行門口挂著南瓜燈、骷髏斗篷、鬼臉面具。店內甚至還有一種“滴血鬼臉”,擠壓連接的瓶子,深紅的“鮮血”便通過管子流到面具上,白鬼臉立即變成紅鬼臉。雖然明知是假的,但記者看著也覺得有些害怕。
再往裡走,有一家專賣此類萬聖節恐怖道具的小店。當時,正有兩名女士在此選購,她們買了兩個南瓜燈。其中一位女士說,自己的兒子在讀小學一年級,10月31日晚上,學校要搞萬聖節活動,她就給兒子買了這個,“不敢買那些太恐怖的面具,那些東西對小孩子確實不好。”
觀點PK
支持者
借著節日玩一玩,很正常
西方“鬼節”即將到來,各種“幽靈惡魔”在長沙齊上陣。對於這種事情,市民怎麼看?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20歲至30歲的年輕人和40歲以上的中年人及老年人,觀點存在較大差異。
昨日,記者在長沙街頭隨機採訪了10多名年輕人,其中多數人並不清楚萬聖節的來源和寓意,但卻認可“過萬聖節”,“借著一個節日,好好玩一下,這是很正常的事。”
27歲的黃女士在天心區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上班。她說,每年萬聖節前夕,公司會專門舉辦一次活動,大家把自己裝扮成各類恐怖人物,然后拍照片發給朋友,“嚇唬嚇唬,多有意思。”
“總要過點不一樣的日子,這就是個機會。”湖南大學的何同學認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缺少娛樂因素,但西方的節日,不論是愚人節、聖誕節,還是萬聖節,都能讓大家找到不一樣的娛樂項目。
反對者
會嚇到他人,影響孩子成長
記者發現,向本報反映相關情況並表示擔憂的,要麼是學生家長,要麼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
“娛樂有很多種方式,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恐怖的方式?”62歲的賀爹爹說,上個星期,他吃過晚飯后去湘江風光帶散步,看到有人穿著僵尸服,臉上涂著紅色的液體,看上去像是眼睛鼻子都在流血,“晚上突然冒到你面前,你會覺得這個好玩嗎?”他認為,過一個節日,要對這個節日有所了解,不能為了好玩而影響他人。商家也不能過分宣傳並擺設一些“恐怖”物品,弄得全城“鬧鬼”一般。
“戴著面具嚇人,這對小孩子沒有一點好處。”小學生家長鄧女士說,萬聖節是西方的“鬼節”,家庭、學校、社會應該多教給下一代更多傳統文化知識,而不是營造“恐怖氛圍”讓小孩子玩,“中國有中國的環境,不能什麼都跟國外一樣。”
專家訪談
個人玩樂和商家炒作應有所限制
記者: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在中國為何越來越火?
方向新(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巡視員、社會學專家):在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各種文化日益顯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和傾向,特別是在生活節奏緊張的情況下,都市人群往往選擇以娛樂進行放鬆,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具備娛樂因素,恰好滿足了需求。此外,這跟部分商家的炒作也有關系。
記者:相比“洋節”,中國傳統節日的社會氛圍冷清得多,這是為何?
方向新:目前我國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結構、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都處於變化過程中。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潮流容易進入迷茫狀態,人們往往將舶來文化當成現代文化,反過來,又排斥自身擁有的傳統文化。從社會心理來看,人們本身會對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感興趣,出於新奇和從眾心理,他們熱衷於嘗試過“洋節”。另外,中國很多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節日,人們主要是享受團圓的感覺,而清明節、中元節,氣氛則較為沉重。但西方節日往往帶有娛樂因素及社會性的功能,人們可以和家人以外的朋友甚至陌生人過,這滿足了現代城市人群的社交需求。
記者:萬聖節前長沙“鬧鬼”,部分市民存在一些擔憂,您怎麼看?
方向新:過不過節是個人的選擇,其他人無法干預。但是中國不同於西方,個人“扮鬼”,商家炒作宣傳、擺放恐怖物品,應限制在特定區域內,不應該無限制地出現在公共區域,影響到他人。特別是學校和家長,不宜盲目帶著孩子以“扮鬼”取樂,而應該引導孩子有選擇性地過“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