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這同業相煎的火氣也蔓延至競爭日益嚴酷的金融業。當然,這也得是銀行業有可讓人揭瘡疤嚼舌頭的事情才行。
就說渣打銀行。在該行有統計的產品中,一款代號為200710的QDII美林“聚焦亞洲”理財產品,曾出現了近半巨額虧損。
花旗的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日本股票和貝萊德世界金融基金(歐元),也曾分別虧損48.45%和42.75%。
在經過全球經濟危機之后,外資銀行的膽子也變小了,產品設計也更為謹慎,因此虧損程度也不再那麼夸張,但和其浮夸的最高收益宣傳相比,其最終獲得的收益依然讓人側目。
去年,東亞銀行的“如意寶系列4之美元5年期”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為4%,實際收益為0﹔渣打銀行的“市場聯動系列—中國概念交易所交易基金挂鉤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為10%,實際收益為0﹔星展銀行亦有3款產品收益為零,另外,星展銀行還有一款產品名為“2011年股得利系列1114期12個月工行H股挂鉤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產品EZDP”,實際收益是-10%。
在這裡值得著重提出的是,“浮夸”的收益宣傳風格,一直被星展銀行慣用。
去年11月,星展銀行就推出一款挂鉤SPDR黃金基金的理財產品,期限1年,曝出的最高收益率高達25%。然而這看似誘人的超高收益,背后卻聯系著復雜的設計和超高的觸發條件,因為達到最高收益的概率太小,因此25%的預期收益幾乎成了“紙上談兵”。
正因為劣跡斑斑,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投資者心目中的品譽並不太好。尤其是在利率市場化啟動后,銀行的理財業務競爭愈發激烈,外資銀行在中資銀行基本掌控的市場下生存本就不易,但如果這能成為其惡性競爭的借口,那麼最后的結果隻能是雙輸,最終失去客戶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