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券時報記者從滬深基金公司獲悉,近期一批基金公司正在密集調倉換股,主要思路是減持前期高配的白酒消費和醫藥,加倉低配的低估值銀行股。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表示,近期由於白酒爆出塑化劑丑聞,再加上醫藥面臨醫保控費和醫療改革,兩大基金超配的板塊出現了不確定性,他們公司近期正在減持此前超配的白酒消費和醫藥兩大板塊,轉而增持低估值的銀行股。
深圳另一家資產管理規模較大的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也表示,在今年前三季度,白酒股有明顯的超額收益,但從白酒的銷量來看,增速逐季放緩。因此,近期出現的塑化劑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們今年一直堅守低估值的銀行等金融股。
博時特定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萬定山也表示,在低估值的背景下,中國的銀行股面臨估值修復的投資機會。
過去三四年壓制銀行股的主要因素是壞賬風險,對此,萬定山認為,中國銀行(601988)和美國存在巨大差異,首先所有制結構不一樣,美國銀行有幾千家,是完全競爭行業,每年都有因經營不善而倒閉的銀行。而中國銀行數量有限,不超過100家,既有政府信用背書,目前又進行嚴格的分業經營,使用杠杆倍數較低,風險度也低於美國。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也表示,從2008年至2012年,包括銀行在內的部分公司的盈利能力在持續增加,2012年淨利潤較2008年增加了50%,但股價較2008年10月份的低點跌了近50%,股息分紅率也達到了6%左右,市盈率在8倍左右,因此,這類公司具有較好的投資價值。
另外一家基金公司資深基金經理也表示,在高估值的背景下,隨著創業板公司解禁期來臨,很多創業板公司面臨減持壓力,加之很多高估值的公司業績增長不達預期,此前市場投成長股的路徑難以持續,而且在一批銀行股市盈率(PE)為五六倍的背景下,資金隻能是往低估值、增長確定的銀行股上流入。
上述說法也得到了一部分低配銀行股公司的確認。深圳一家前期低配銀行等低估值公司的投資總監也表示,從他們的觀察和判斷來看,進入四季度,中國經濟正在緩慢復蘇,因此,前期偏周期的公司存在估值修復機會,在操作上,他們主要是減持前期高配的消費和醫藥,增持低估值的銀行、券商、保險等周期股。
12月13日,國泰君安銀行分析師邱冠華發布的報告也認為,2013年,尤其在一季度,風險因素緩解、消除有望驅動銀行股出現一次不同以往的較大級別的糾偏機會。
他表示,從國際比較的視角來看,A股銀行PE和市淨率(PB)隻有國際主要國家和地區可比時期平均估值的43%和52%﹔從行業比較的視角來看,銀行PB與鋼鐵相當,但盈利遠勝鋼鐵,銀行與石油石化盈利相當,但PE隻有其一半﹔論分紅,銀行不輸其他行業。從金融價值鏈視角來看,依托資金、渠道和客戶三大優勢,銀行在中國金融價值鏈中的霸主地位難以動搖,銀行淨資產收益率可較長時間維持在15%以上水平﹔從不良安全線視角來看,銀行不良率淨資產安全線高達10.2%,遠高於官方公布的不良率0.95%和投資者認定標准的真實不良率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