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在1959年的瑞德演講及五年后出版的續作《兩種文化:第二種見解》闡述了一個經典的論題,即科學和人文之間的溝通困難是解決世界性問題的一大障礙。其實這個論題的討論,對理解投資也是一個具有競爭力的視角,因為投資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游弋於科學和觀念之間的知識整合過程。在投資和研究的認知過程中,科學的成分多些還是人文的因素多些,既取決於待解決的問題本身,也取決於投資者個人的知識結構和經驗積累。多年前,當我作為一個理科畢業生進入証券行業的時候,曾非常堅定的認為証券研究就是在各個相關的層面尋找規律並用以預測,不管這種規律是關乎因果關系,還是相關關系。經過多年証券行業從業經驗的洗禮,我已經逐漸修正了當初相對粗淺的認識。
投資者的知識可以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規律,比如可運用的經驗規律,可以輔助預測,並且具有很好的重現性。這部分知識具有科學的性質﹔另一類是觀念,組合起來觀念形成個體先驗理論,幫助個人可以快速和深入的理解外部世界,這部分知識具有人文的性質。兩類知識相輔相成,共同作為投資者投資決策的依據。在運用知識以形成投資判斷的過程中,首要的問題是要以市場為參照,重視基礎比率的影響,在可行動的領域進行投資活動。為了更清晰的描述這個過程,我們可以運用一個模型來幫助理解。
第一象限。市場不知道,我不知道。未知空間。如果加入時間軸,關於預測的大部問題屬於這個區域。
第二象限。市場知道,我不知道。投資者的禁地。投資者的第一要務就是盡力避免進入這個區域。
第三象限。市場知道,我知道。已知空間,在這個區域,是交易型選手的天堂。在趨勢明朗的氛圍下,很多時候市場和投資者能感到相互之間明顯的共鳴。
第四象限。市場不知道,我知道。這是投資夢寐以求的聖杯區域,可惜是小概率空間,大部分事后証明都是假象。
不同的投資者,針對不同的問題,在四個象限享有不同的基礎概率。這些基礎比率是時刻動態變化的,取決於投資者相對於市場的知識積累進程。比如對於A股大勢研判這個問題,很顯然市場知道要比個人多,投資者基本上(很高的概率)處於第二象限。當然投資者在大勢研判上也經常會出現投籃順手的情況,但從A股的長期投資實踐來看,沒有誰能持續的在擇時上戰勝市場,淡化擇時成為成熟的投資機構秘而不宣的規則。除了對基礎比率的強調,投資者還需要重視在可行動區域(第一,第三象限)嘗試運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來獲得競爭優勢。
在第一象限。觀念的、歷史的方法可以幫我們提升在這個領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如果運氣好的話,投資者可以逐步將默會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從而直接躍入第四象限(進入聖杯區域),領先市場做出成功的預測而獲得投資上的成功。
在第三象限。科學的方法可以助推快速、精准的投資決策。在這方面機構投資者具有天然的優勢。比如公募基金都有持續的研究覆蓋的重點上市公司股票組合,對於相關的經營數據的變化可以即時導入已經建立了模型中,從而形成快速的投資判斷,這是個人投資者無法比擬的。
兩類知識的靈活運用。即使在我們尚不清楚自己身處何方時(在知識矩陣中的位置和基礎比率)靈活的運用兩類知識也是大有裨益的。在具體的投資實踐中,投資者可以一方面不斷積累經驗模型以提升決策速度和精度,另一方面不斷的錘煉自身的投資理念,增進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拓展投資研究的能力邊界。
能使投資者進入第四象限的方法不少,比如深入勾兌獲得信息優勢,外包整合資源和信息,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視角等。由於競爭的壓力,前兩種方法的局限性日益凸顯。我認為,進入第四象限將更多的依賴觀念和方法的領先。一個形象的比喻說的好,要選擇在正確賽道上堅持比賽,而不留戀錯誤的賽道上無意義的冠軍。當確定自身處於第四象限時,堅定的進行重點投資從而獲得持續的超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