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賺錢沒有夠 該收手時就收手--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基金頻道

股市賺錢沒有夠 該收手時就收手

劉建位

2013年05月13日08:37    來源:中國証券網-上海証券報    手機看新聞

    一、巴菲特小故事

  巴菲特多次給他的孩子講灰姑娘的故事,他也多次給投資者講灰姑娘的故事。2001年初,美國網絡股破裂,股市大跌,巴菲特回顧股市從大牛市轉為大熊市,再次講起了灰姑娘的故事:

  “投資與投機之間的分界線,永遠不會是明亮又清楚的,尤其是當大多數市場參與者最近都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時,投資與投機之間的分界線就變得更加模糊不清。沒有什麼能夠比不費吹灰之力就賺到一大筆錢這樣的猛藥更容易麻醉人的理性。在經歷過這類令人極度陶醉的體驗之后,一般正常理智的人也會不知不覺地陷入類似於參加舞會的灰姑娘一樣的行為。他們明明知道,那些股票相對於公司未來能夠產生的現金流量來說估值已經高得極其離譜,繼續投機這樣的股票,如同灰姑娘在歡宴舞會中待的時間過長,就會導致馬車和馬夫現出原型變回南瓜和老鼠,后果十分危險。但是,盡管明知如此,他們還是非常厭惡自己會錯過這場狂歡大聚會的一分一秒。於是,這些參加聚會很長時間已經興奮得頭暈目眩的人都打算繼續待下去,直到午夜來臨馬車和馬夫將要現出原形變回南瓜和老鼠之前的最后幾秒才離開。但問題是:他們是在一個時鐘上根本就沒有指針的間裡跳舞。”

  二、《道德經》大智慧

  《道德經》第44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一章講的是如何選擇。有些事對你在外界的名聲或者在組織內的名分有益,但你知道對自身無益,相反,有些事對你自身有益,卻有損你在外界的名聲或者在組織內的名分,如何選擇?別人給你的名,自已給自己的好,哪個更重要?有些事,做了會賺錢,卻會傷身,等於拿命換錢,有些事,做了會養身,卻會費錢或者小賺錢,等於拿錢換命,要命還是要錢,命和錢哪個更重要?有些東西得不到很痛苦,但是得到了再失去更痛苦,比如愛情,比如吃美食和減肥,要還是不要,愛還是不愛,吃還是不吃?所以,有得必有失,感情如此,東西也是如此。愛得特別深,必然願意為之付出特別多,犧牲特別大,男人沖冠一怒為紅顏,女人長年陪讀為孩子,為了最愛的人,最愛的東西,不惜時間,不惜精力,不惜性命,不惜天下。攢錢也好,攢糧食也好,攢人脈也好,攢寶貝也好,攢得特別多,付出的代價必定特別大,一旦失去,痛苦必定非常大。知足不辱,知道滿足,就不會貪得無厭,已經足夠了,還要更多,實際沒有增加多少好處,隻會招來麻煩甚至罵名和恥辱。做事知道適可而止,如同喝酒,如同吃飯,如同做愛,如同工作,沒有吃夠,沒有喝夠,沒有做夠,當然不爽,但是吃得太多過於肥胖會早死,喝得太多醉得走不好路開不好車會出事,工作太多會過勞死。知足常樂,心情好,適可而止,身體好,心情好加上身體好,可以活得更長樂得更久。

  三、劉建位道解巴菲特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大牛市是,從2005年6月上証指數最低998點一起上漲到2007年10月最高6124點,2年4個月股市大漲6倍。

  股市這麼短時間狂漲得這麼高,難道我們不知道股市過於高估了嗎?為什麼我們明知高估還繼續持有甚至繼續追高買入呢?過了5年,現在我還沒有完全想明白。

  巴菲特回顧美國網絡股大牛市,說得一針見血,大牛市裡股價漲瘋了人也都瘋了:“遠遠更加不理性的是,市場參與者對於那些最終幾乎可以肯定價值平平甚至根本沒有價值的公司,卻給予極高的估值。但是,投資者們就像被飆升的股價施了魔法一樣,對這些大漲的股票瘋狂著迷,完全不考慮股價以外其他所有因素,成群結隊地帶著大量資金蜂擁著搶購這些公司的股票。就像有某種病毒一樣,在業余投資者之間飛速傳播,也在專業投資者之間飛速傳播,導致他們產生了一種錯覺,竟然認為某些板塊股票的價值變得脫離了本來作為股票價值支撐的企業內在價值。”

  價格是名,價值是身,名與身孰親?公司是身,股價是貨,身與貨孰多?不買還漲,得不到錢,買了大漲,但后來跌得更慘,得而復失,而且失得更多,得與亡孰病?太愛的股票必定願意高價買,甚愛必大費。已經漲了很多明顯過於高估還舍不得賣出,還要拿在手裡,最后收益必定會大幅度減少,多藏必厚亡。知道滿足,適可而止,才不會貪得無厭,過於高估還死拿著不賣,甚至再高也追著買,從而避免大跌來臨,大虧一場,身敗名裂,才可以長久生存,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所以說,勝者為王。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命與錢重要?我的看法是:熊市過於低估時買入股票是拿小錢換大命,股市過於高估買入或拿著股票是拿大命換小錢。

  股市從大漲到大跌,我們從大賺到大虧,才有些明白巴菲特過來人的忠告:“每一個泡沫都有一根針在等著它。而且當泡沫與針尖二者最終相遇時,一波新的投資者們學到了一些非常古老的教訓:……當投機看起來最容易賺錢的時候,卻是最危險的時候。”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投資建議。)

(責編:達昱岐、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