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曾經備受銀行理財產品沖擊的銀行保險業務,如今正開打一場悄無聲息的翻身仗。
上海証券報昨日從權威渠道獲悉,今年4月單月,前七大壽險公司銀保新單保費收入,合計出現同比35%的大幅增長。其中,上市公司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4月單月銀保新單同比增速分別超過:60%、-20%、30%、50%。
長時間萎靡的銀保渠道,乍現全面回暖的曙光。背后的邏輯正是:銀監會“8號文”落地后,銀行理財產品量價齊跌,銀保產品趁勢而起。
銀保新單規模“咸魚翻身”
近年來,銀行加大銷售理財產品,對銀保產品產生了明顯的擠出和替代效應。導致全行業的銀保保費收入出現連續下滑甚至負增長,哀鴻一片。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今年3月下旬,旨在進一步規范銀行理財業務的銀監會“8號文”落地,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由此降溫。不同投資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出現環比下滑。這令其與銀保產品的收益率差距逐漸縮小。
微妙的變化,已經反映在了具體銷售上。本報獲悉的權威數據顯示,今年4月單月,前七大壽險公司合計總保費收入同比實現兩位數(約17%)的強勁增長,主要因銀保新單合計保費同比增速高達35%,而個險新單合計保費同比增長亦達到14%。
尤其是四家上市保險公司,在個險新單繼續呈現弱復蘇的同時,銀保新單表現強勢逆轉。4月單月,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的銀保新單同比增速,分別超過:60%、-20%、30%、50%。
4月單月銀保新單逆勢反彈的背后驅動力,一是銀監會“8號文”后銀行理財產品量價齊跌,間接利好銀保產品銷售﹔二是去年二季度開始銀保保費大幅下滑,因此去年4月開始同比基數較低。主流投行預計,受這兩大因素的助力,銀保渠道全面回暖有望持續至今年底。
不過,高保費並不等於高利潤。據記者調查了解,有多家壽險公司銀保規模快速增長,但“含金量”卻很低,甚至會顯著增加保險公司的負債成本。但也有業內人士持不同看法,認為盡管銀保產品利潤率不高,但規模提升后可攤平固定費用率以提升個險產品利潤率,利於新業務價值的提升。
給付壓力倒逼保費規模拉升
銀行理財業務趨嚴的監管政策,從客觀上助推了銀保渠道的趁勢而起。事實上,從主觀而言,保險公司也有進一步做大壽險新單規模的動力。“由於今年壽險行業較重的滿期給付壓力,因此,保險公司需要提升保費規模以緩解現金流壓力。”一家壽險公司負責人直言不諱。
一些壽險公司正在想方設法加大投入以力爭保費收入的迅速增加。最新跡象顯示,已有壽險公司在銀保渠道推出投資於具體資產項目計劃的全新萬能險產品,這些產品的結算利率高達5%左右﹔也有壽險公司推出了快返型分紅險新產品,產品預期收益率較高,對投資者亦頗具吸引力。這些新產品的推出,對於所在公司銀保新單增速的拉動功不可沒。
“這說明,目前壽險產品的需求仍比較旺盛,如果產品吸引力高仍可推動保費大幅增長。與此同時,代理人團隊管理較好的公司未來在個險渠道的競爭力依然較強,如平安、太保等未來個險新單增速仍可期待。”基於此,主流投行人士認為,今年二季度壽險保費收入將會顯著改善。
就整個保險行業而言,“壽險向上、產險向下”的格局已然凸顯。由於受到車險增量枯竭、行業競爭加劇及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的多重影響,產險承保利潤出現明顯下滑。在此格局下,四家上市保險公司或因各自業務佔比不同,而出現業績分化的現象。(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