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個月獎金不再 基金高管2012年薪仍有百萬--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48個月獎金不再 基金高管2012年薪仍有百萬

2012年12月17日10:59        手機看新聞

  歲末年終,又逢年終獎發放的“關鍵”時間。

  一直以來,基金業對於薪水都是諱莫如深。基金公司職員入職之前得簽署保密協議,即使是同事之間也很少談及薪水,除非關系特別好。這讓外界對基金公司員工的收入大多停留在猜測層面。《金証券》記者多方打探后了解到,隨著今年股市行情大幅下跌,基金從業人員的薪情也是泥沙俱下,普遍降薪三至四成。

  48個月獎金不再

  內部“吹風”或降薪40%

  一直以來,含著“旱澇保收”金鑰匙的基金公司總與“高薪”緊密相連。早幾年,基金經理最高千萬、普遍超過百萬的年薪惹來無數人的羨慕嫉妒恨。

  “行情最牛的時候,一家基金的年終發了48個月的獎金。”一位基金業資深人士頗有回味地告訴《金証券》記者,那時候他們也拿過接近30個月的獎金。不過從去年以來,隨著股市指數的單邊下滑,基金圈內的薪情應聲落地。

  據了解,以往年份,對資產規模達到500億以上、營業收入達到10億的基金公司來說,總獎金額度的提取比例一般為稅后利潤的10%至18%。有意思的是,北方的基金公司總獎金提取的額度一般在稅后利潤的10%至12%左右,最多也就15%﹔南方的基金公司出手則較為闊綽,獎勵提取額度接近於18%,普遍達到15%左右。

  “我不否認,前幾年基金公司收入確實不菲,但今年肯定達不到這麼多。”一家基金公司跑了6年渠道的市場營銷人士對《金証券》記者表示,今年行情不好,偏股型基金發行的數量很少,而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基本上是偏股型基金的管理費。固定收益類基金的規模看似很宏大,但管理費收入根本不夠支付高昂的渠道發行費用。

  該人士對記者透露,銀行的渠道費用日益高漲,基民的投資熱情一落千丈,被左右夾擊的基金行業日子越來越難過。四季度初公司已經在內部會議上“吹風”,基金經理明年降薪幅度最高可達30%-40%。“如果明年利潤指標上不去,在股東回報的壓力下,降薪是肯定的。”

  一家南方的基金公司的內部人員則向《金証券》記者透露,其公司的考核都是“硬杠杠”,薪酬比例中,35%是日常工資,25%是年終獎,40%是超額獎金。“按照今年的業績和績效考核,超額獎金部分肯定是沒有的,年終獎金鐵定要打折。”該人士說,實際全年收入減少40%很正常。

  薪酬金字塔式發放

  基金高管“回歸”百萬

  那麼,基金公司的年終獎金是怎麼發放的?

  《金証券》記者了解到,與其他行業一樣,基金公司內部的薪酬體系如同一個金字塔,從高管到后台人員,自上而下。

  發放年終獎時,先由董事會薪酬委員會決定總獎金對稅后利潤的提取比例,然后管理層會把額度分配給不同部門,最后由部門主管按照當年業績的貢獻程度分配到旗下的員工手中。

  “投研拿到的年終獎肯定是最多的,其次是銷售,后台一般不多。”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金証券》透露,這種分配方法被目前大部分基金公司所採用。

  由於原先基數太高,盡管經過兩年多的熊市降薪,基金業的薪水仍處於金融行業中等偏高水平,尤其是金字塔頂端的基金公司高管,平均年薪仍有百萬。

  上海一家獵頭公司的主管告訴《金証券》記者,今年二季度以來,從各家基金公司反饋到該獵頭公司的信息來看,確實比往年要低不少,但仍屬於回歸正常水平。

  該人士表示,2011年,基金公司包括董事長、總經理等高管平均獲得固定薪酬約350萬左右,高管人均約200萬元,中層管理人員則在90-100萬元左右。回溯一年,2010年基金公司高管的薪酬更高,分別達到400萬元、245萬元和120萬元左右。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爛船還有三斤釘。由於薪酬水平實在難以和業績獲取能力匹配,基金業的高薪屢屢遭受投資者的炮轟。

  小基金已成“佃農”

  缺人少收入陷惡性循環

  屋漏偏逢連夜雨。行情低迷基金降薪產品難發之際,銀行渠道卻“趁火打劫”,加大了尾隨佣金的征收比例。

  《金証券》了解到,2010年,全部可統計基金支付給銀行的尾隨佣金佔管理費的平均比值為16.09%,到2011年,這一數值升至17.42%。但很多基金公司的實際尾隨佣金遠遠不止如此。以工銀瑞信[微博]為例,2012年中報披露,今年上半年工銀瑞信支出尾隨佣金7106.39萬元,所獲管理費為3.21億元,所佔比例為22.13%。

  小型基金公司向銀行“進貢”的尾隨佣金更高。聳人聽聞的消息是,最高者甚至達到100%,這意味著基金公司已經完全淪為銀行的打工仔。

  “不發產品等死,發了產品找死”。一家老牌基金公司的渠道人士對《金証券》記者感嘆,小廟難供大佛,小基金公司如今已很難養得起稍有點名氣的基金經理,已經陷入了惡性循環。

  “行情再低迷,基金經理的年薪50萬總要有吧。”那位基金業資深人士表示,由於小型基金公司入不敷出,許多基金公司不敢招人,而越是沒錢招人,投研的實力則越弱,如此惡性循環,小基金公司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金証券》記者注意到,在已成立基金產品、規模低於10億的基金公司中,除了金元惠理基金擁有7個基金經理外,其他公司基金經理的數量僅在2-3名左右,國金通用、德邦基金甚至各隻有一名基金經理。

  舉步維艱之下,大部分基金公司目前採取了“能省則省”的運營策略。上述老牌基金公司的渠道人士告訴記者,他今年二季度的出差費用還沒有報銷,原因是公司一季度已用完了全年的出差費用額度,二季度的出差費用隻能明年再說。

  開源節流方針甚至波及一直重視的投研費用上,《金証券》記者獲悉,自下半年以來,基金公司對投研人員出差的費用開始大幅壓縮,調研的上市公司數量已明顯減少。

(來源:金陵晚報)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