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轉自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記者 陳磊
1月16日上午10時許,北京市民周鵬打開電腦,登錄一家有機蔬菜銷售網站,開始瀏覽頁面上顯示“有貨”的蔬菜品種。
瀏覽完畢,周鵬點擊自己選中的蔬菜,放入網絡購物車中。半個小時后,周鵬點擊下單,買菜完成。
周鵬當天的有機蔬菜購物清單是:結球生菜每斤10.8元,奶白菜、油菜、小白菜、茼蒿和蒿子稈兒的單價都是每350克10.7元,兩盒酸牛奶(每盒500克裝18元)。
這家有機蔬菜銷售網站的購買流程是,當天下單,次日送貨,根據實際送貨金額確定最終支付金額。
第二天上午,這批蔬菜送到周鵬家,他們共向送貨人員支付現金107元。
一半人不滿食品安全狀況
周鵬每周上網購買兩次有機蔬菜,每周末到家附近的超市購買一次有機蔬菜,到農貿市場買菜成了偶爾為之,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了兩年多。
在這以前,周鵬絕大多數時候是在農貿市場買菜,偶爾到超市買一次有機蔬菜。
其中2010年4月一次農貿市場的買菜清單是:油麥菜兩元(每斤1.5元),洋蔥2.6元(每斤1元),青椒2.1元(每斤1.5元),西紅柿4.5元(每斤兩元),蒿子稈兒兩元(每斤兩元),土豆2.7元(每斤1.3元),菠菜1.3元(每斤1.3元)。
一大兜子蔬菜,一共花費17.2元。
周鵬拿著兩張清單,一邊用手指點著一項項數字,一邊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你看看,前后相比,價錢差別多大啊。”
“經常看到有關食品安全的消息,硫磺姜、漂白蘑菇,蔬菜農藥殘留,我到了市場上,看著那些鮮靈靈的菜,都不知道買什麼好。”周鵬表示。
經過在網上查找資料、自己實際對比,周鵬將目光落在超市蔬菜架子上的品牌有機蔬菜,菜價雖然翻了幾番,但總是給了她一些心理安慰,何況這些蔬菜炒出來的確是有青菜本身的味道。
周鵬的收入並不高,現如今每月三四千元的花銷,佔了將近一半的家庭收入,家庭開支的一半左右花銷在食品支出方面。
對於剛剛過去的2012年的食品安全狀況,周鵬表示,她總體上認為不容樂觀。
周鵬最愛吃的徐福記即是其中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角。
2012年8月,廣東省一名消費者發現所購買的三款徐福記食品標注含有違禁食品添加劑,並向法院起訴。3個月后,法院認定徐福記違反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已經構成對消費者的欺詐,必須作出賠償,賠償金額共計35.6元。
如此之多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次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引起社會公眾的不滿。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院日前發布的《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2)》顯示,在政府履行社會發展責任方面,53.9%的受訪者對食品安全狀況不滿,僅有19.1%的受訪者表示滿意。
課題組成員、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院副研究員鐘宏武認為,食品安全事件近年來的層出不窮必然造成該項責任滿意度低,從蘇丹紅鴨蛋、三聚氰胺牛奶、染色饅頭到地溝油、瘦肉精、毒豆芽,與百姓生命健康緊密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尚未得到全面解決。
食品安全背后的政府責任
周鵬認為,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凸顯了食品監管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而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周鵬所指的政府社會責任,在年度報告課題組這裡有一個界定:政府社會責任由發展責任和治理責任構成,發展責任是政府確保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和環境質量﹔治理責任是政府在自身管理上做到守法、廉潔、效率、服務、透明、回應。
為了評價公眾對政府社會發展責任現狀的滿意程度,年度報告課題組設置了九項指標供受訪者進行評價,除了食品安全狀況外,還包括政府履行促進社會公平公正責任和完善社會保障責任以及政府提供基礎設施、提升教育水平和維護社會治安、醫療服務、就業機會和社會風氣。
年度報告數據顯示,人們相對最為不滿的是對政府履行促進“社會公平公正”責任和完善“社會保障”責任的評價,分別有38.7%和34.3%的受訪者表示不滿意。
盡管受訪者有諸多不滿意,但在政府社會整體發展責任上,49.8%的受訪者表示滿意。
鐘宏武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分析政府社會發展責任主要是為了評估政府社會責任。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政府經濟責任滿意度最高,對政府治理責任滿意度最低。
其中,受訪者認為政府履行情況最好的是經濟發展責任,51.3%的受訪者對經濟發展水平表示滿意,但多達65.4%的受訪者對物價水平表示不滿意。
受訪者最為不滿意的是政府環境保護責任。對當前環境質量表示滿意的受訪者不足33%,而表示不滿意的達到37.2%。
據1月14日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報告証實,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隻有不到1%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准﹔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之中有7個在中國。
年度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政府治理責任的滿意度,表示滿意和不滿意的受訪者各佔29%,更多的受訪者表示滿意度一般(佔42%)。受訪者對公務員廉潔自律現狀最不滿意,不滿意者達41.7%。
政府未來政策應查漏補缺
為了在蔬菜上吃得相對放心,周鵬並不打算壓縮食品方面的開支,而是減少服裝、在外吃飯等其他方面的花銷。
以前,她每周都要在外面的飯店吃幾頓飯,大小飯店都會去,但時不時曝出的地溝油、“一滴香”等食品安全消息,讓她決定盡可能自己做飯。
對食品安全缺乏信心的不止周鵬一個人。
法治周末記者發現,年度報告數據顯示,在被問及對未來3年食品安全狀況的變化時,34.1%的受訪者認為不會有變化,17.7%的受訪者認為將變差,認為將變好的受訪者有48.2%,不到一半。
盡管相當大一部分人對食品安全問題不看好,但受訪者對未來3年中國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發展表示出有信心。
與此同時,受訪者總體上對未來3年的政府責任履行均有信心。其中對政府履行經濟發展責任信心最大,對政府社會發展責任和環境保護責任信心次之,對政府治理責任信心最小,分別有65.7%、64.1%、50.2%和45.6%的受訪者表示充滿信心。
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還有相當比例的受訪者認為政府責任履行情況將變差。受訪者認為變差比例最高的是物價水平,為29.6%﹔緊隨其后的是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和公務員廉潔自律,分別為18.8%、17.7%和14.1%。
課題組建議,物價與食品安全是政府社會責任中公眾滿意度最低且缺乏信心的議題,政府未來的政策,在經濟調控中應該將物價穩定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在確保食品安全中,要進一步健全食品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檢測技術和能力。
鐘宏武表示,政府在未來政策上還應該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公務員廉潔自律則是政府治理責任中滿意度較低且信心較為不足的議題,鐘宏武認為,原因與政府缺乏有效監督、透明度不夠有關。
課題組給出的政策建議是,政府要以更加完善的監督懲治制度規范公務員行為,推進政務公開制度,確保人民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政府要加大反腐力度,包括反腐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