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透視民間資本新玩法 民間認購藏茶獲利按比分成

2013年09月06日07:49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資本新玩法:民間認購藏茶獲利按比分成

採用傳統干倉方式存放的普洱茶。

  採用傳統干倉方式存放的普洱茶。

商家現場演示普洱茶壓制過程。

  商家現場演示普洱茶壓制過程。

  東莞茶博會普洱黑茶佔七成 記者探訪私人倉庫 透視民間資本新玩法——民間認購藏茶 獲利按比分成

  第八屆東莞茶博會昨日上午在東莞國際會展中心開幕,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雲南普洱、湖南黑茶成為市場主力軍,佔比達七成以上。“現在大多數人隻關注表面市場價格的漲漲跌跌,卻忽視了倉儲對其品質和附加值產生的巨大影響。”東莞茶葉行業協會會長高飛在受訪時表示,與作為全國茶葉交易中心的廣州芳村市場不同,東莞一直是全國最大的普洱茶、黑茶儲藏基地。

  昨日下午,記者獨家探訪一座私人茶倉后了解到,傳統的干倉存放仍是市場主流,性價比也優於高科技倉儲。而2007年普洱茶泡沫破滅后,“重倉”運行的東莞收藏者利用資金及物業,採取民間認購的方式投資藏茶,以獲取比銀行定存更高的回報率。

  文、圖:記者郭曉昊、林琳

  實地調查

  傳統干倉存儲性價比更高

  昨日,第八屆東莞茶博會在東莞國際會展中心開幕,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雲南普洱、湖南黑茶成為市場主力軍,佔比達七成以上,其中福今、合和昌、陳升號、白沙溪等高端產品受到廣東茶友的喜愛,還有商家現場顯示壓制普洱茶的工藝流程。

  昨日下午,記者還來到位於華南茶葉交易中心的一棟五層樓的倉庫實地探訪。除了一層的電梯入口處和樓道內有照明設備外,房間裡平時都是暗的,所有電開關都被設在走廊內,還裝有監控攝像頭等,窗戶也被窗帘遮住了光線。運營部經理關信威告訴記者,這是為了防止火災。

  記者發現,這個傳統的干倉每間房大約在50平方米左右,各個房間都擺滿了不同種類、品牌和等級的茶葉。一間房大概能放350件普洱茶(42片裝),每件重15公斤,加起來就是5噸。整棟樓共有10000多平方米(210間房),總儲存量可達1000噸以上,現在已租出三分之二。

  記者看到,有的藏家一次性租了18間房,將不同種類、等級的普洱茶和黑茶分開存放,自己還配備了吸濕的調節溫度的機器。關信威說,倉庫運營兩年有余,許多喝茶客被培養成商家。“最重要的是每年四五月份,要把門窗都塞住。廣東的自然情況還是適合儲存茶葉的。”他介紹稱,東莞有企業自己研發出恆溫恆濕的無塵車間式的倉庫,覺得依靠高科技存放更靠譜。“但傳統干倉這麼多年存放下來已經被証實是可行的,那麼新技術真的有助於普洱茶轉化嗎?”

  關信威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成本上看,高科技倉庫一天一件茶就要收5到8毛錢,而且隻收他們自己品牌的茶,這個數字累計起來就很驚人了。而採用傳統干倉方式的倉庫一件茶一個月才收取4毛錢,性價比孰高孰低一目了然。有的客戶按月給錢,有的則簽長約一次性付清一年的租金。”

  高飛表示,這種小倉庫不同於廣州芳村的大倉庫,它主要針對個體收藏者和投資者,而芳村倉庫主要用於產品短期中轉。但合和昌董事長鐘廣林的經驗是,同樣品質的高端普洱茶,倉庫越大,儲存的效果越好。

  記者還了解到,這裡一間房租金550元,管理費80元,共計630元每月。高飛說,東莞很多老板和收藏家自己建一棟樓,本來是為了出租,但為了放茶就不租了。還有些老藏家干脆把廠房改造了拿來放茶,“由於香港的物業租金太高,還有香港投資者將茶存在東莞。”

  資本運作

  投資者與茶商合作獲利后再分成

  “2007年泡沫破滅后,接下來一兩年的普洱茶很便宜,成品7542才1200元一件,而品質上乘的大樹茶毛茶才60多元一公斤,市場低迷。當時就有很多廣東藏家果斷抄底。按我的判斷,當時1200元隻能買一市斤中級鐵觀音,這樣一對比的話,還是覺得有商機的。”有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資者告訴記者,他2008年底一次性買了10000多件,倉庫有6000多平方米。“前不久某品牌茶炒得很高時,我將當年的部分存貨套現3000萬元。”

  他認為普洱茶的利潤相對合理,在15%左右,而如果單一品牌產品暴漲則說明裡面有問題,“逢高出貨也是為了抵御風險,回籠資金再投資新茶。”

  高飛表示,不懂茶,不愛茶,盲目跟進的人總是“死”得最快的,如今許多投資者都比較理性,隻拿多余的資本來玩茶,銀行也願意以各種擔保和抵押形式貸款給茶商中轉。他還透露,有投資者看上茶商的產品質量、品牌和經銷商渠道,就與茶商合作,先拿出1000萬元把一個倉庫的貨都包下來,但銷售仍歸茶商去做,最后獲得的利潤再按比例分成。“茶商需要流動資金、投資者需要項目,民間認購剛好將兩者捆綁在一起。”

  業界觀點

  充分消耗有效流轉的市場才健康

  “東莞大大小小的茶葉市場有10個以上,據不完全統計,各類茶庄、茶葉店有7000多家,而整個珠三角除掉廣州芳村茶葉市場外,茶庄約有25000家。”高飛說,東莞市場存茶消耗量大致是普洱60%、黑茶20%、鐵觀音15%,另外5%是其他茶類。

  如按毛茶價格折算的話,光是每年流入東莞的普洱茶、黑茶等的市值就有約30億元。有的大藏家擁有5萬平方米的倉庫,多年下來自己存茶的市值都有幾十億元。鐘廣林回憶稱,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東莞商家最早是大朗的一批毛織廠老板,一車一車從芳村拉過來。

  高飛有個親戚1995年當司機,工作是去芳村拉茶,一年下來就拉了當時市值500萬元的貨。“要知道,當年都是大廠茶,品質好,價格便宜,當時賣2元多的沱茶現在價值1300元,賣10多元一片的‘水藍印’如今要6000多元,這批貨如果儲存到今天,市值起碼15億元。”

  2004年后,大朗、常平、長安先后出現了大倉庫,如今佔地幾十畝的都有好幾個。

  有生產商在受訪時表示,他也不主張自己的全國經銷商囤貨居奇:“茶葉終歸是需要消耗、跟人分享的,有效流轉的市場才健康,商家的風險也低,不然容易爆倉。應以藏養藏、逐步建倉。”

(責編:李棟、曹華)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