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起訴鋼貿企業本已是司空見慣,但近日上海華冶鋼鐵集團起訴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的消息則使得本不平靜的鋼貿市場再掀波瀾。
案件的緣由在於華冶鋼鐵認為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擅自將其6個賬號存款共計人民幣1.5966億元劃走。華冶鋼鐵起訴的同時,已經將相關文件遞交上海銀監局,《証券日報》記者致電上海銀監局有關人士,但是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回復。
消失的近1.6億元
本報記者在拿到的華冶鋼鐵遞交銀監會的投訴材料中看到,今年5月30日,華冶鋼鐵一紙訴訟將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告上法庭。此前,華冶鋼鐵於2013年3月22日、2013年4月1日、2013年4月10日、2014年3月3日、2014年3月4日、2014年3月10日通過6個賬戶在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合計存入共1.5966億元。
因為沒有如期收到賬戶對賬單,華冶鋼鐵派財務人員前往銀行查詢,財務人員查看廈門國際銀行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的月度明細對賬單發現,2014年3月17日,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將6個賬號存款共計人民幣1.5966億元劃走。但並未提供相應的回單,華冶鋼鐵也不知該筆款項的去向。
據悉,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對華冶鋼鐵回復稱,該行收到了第三方澳門國際銀行的索賠通知書,銀行有權直接劃走存款。此后,華冶鋼鐵曾多次要求查看索賠通知書,但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均予以拒絕。
華冶鋼鐵認為,作為存款人,對存款賬戶的月度明細對賬單、賬戶余額、回單有知情權,銀行有義務告知,而且此告知義務是無條件的,現在銀行在其應無條件履行義務的基礎上設置前提條件,已經違反了法律法規,侵犯了存款人的知情權。
華冶鋼鐵還認為,銀行單方擅自劃款行為也屬於違規操作,現為使該違規行為合法化,又以拒絕提供月度明細對賬單、賬戶余額、回單,索賠通知書進行強迫,此種做法踐踏了存款人的權利。
據知情人士透露,華冶鋼鐵集團曾經派人長期在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蹲點,期盼銀行行長給予正面答復。但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鄭威表示,銀行有權直接劃走存款,並認為該行工作人員的操作沒有問題,他還認為企業並不是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因此無需銀行無需向其出示索賠通知書。
對於上述信息,廈門國際銀行與澳門國際銀行都未予回應。華冶鋼鐵新聞負責人陳先生則告訴記者,此案件已經出現最新進展,但是暫時還不方便具體透露。
業內人士認為,這正反應出鋼貿企業危機時期銀行降低風險的意願,華冶鋼鐵今年3月份傳出資金鏈斷裂的傳聞,銀行為了自保,隻能抽貸或者想盡辦法優先拿到錢。
記者查閱上海法院網開庭信息發現,渤海銀行上海分行起訴上海華冶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案件將於本月25日開庭,案由為金融借款合同糾紛。
銀行劃賬實為自保
公開資料顯示,廈門國際銀行成立於1985年,是中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2013年一季度,廈門國際銀行經過老股東股權轉讓及引進新投資者,股東數從2011年的7家增加到62家,注冊資本從2011年的10.6896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43億元人民幣,由中外合資銀行轉變為中資商業銀行。
在此案件中,與華冶鋼鐵發生索賠的澳門國際銀行正是廈門國際銀行的全資附屬機構,經營一切商業銀行業務。澳門國際銀行於1974年在澳門注冊成立。1985年因出現擠提而面臨財政危機,隨后得到廈門國際銀行的資金支持才得以解決。從這個層面來說,廈門國際銀行劃賬更像是求自保。
其實,上述自保行為在當下的銀行業十分常見。自2000年年初,現任第一鋼市市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華瑞首創了五戶聯保、動產質押加上擔保機構擔保的模式。此后的鋼貿貸款幾乎都遵循這個模式,但初心雖好,結局卻不盡如人意。
長三角地區的很多中小鋼貿商三五成群,通過交換鋼材貨存,向銀行連環擔保貸款,再把貸來的資金投到地產和股市裡套利,借款黑洞在鋼貿圈越滾越大。
而銀行方面,抽貸固然被外界諷刺為“晴天借傘,雨天收傘”,為了挽回損失,盡早收回資金,哪家銀行也不願意成為最后一個接棒者,動用關系搶佔先機,已是常態。
華冶鋼鐵禍起擔保
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華冶鋼鐵與澳門國際銀行沒有直接的資金往來,但華冶鋼鐵集團是森特集團的第三方擔保公司。2013年,森特集團向澳門國際銀行申請了貸款。森特集團成立於2002年,擁有江蘇克羅德科技有限公司、常熟華冶薄板有限公司及寧波浙華重型鋼管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是一家美國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主要致力於精品鋼事業的發展。
最新一期財報顯示,森特集團營收為9640萬美元,同比下降30.9%﹔淨利潤為110萬美元,同比下降71.8%。業內人士表示,這樣的業績下滑在市場情況看來,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