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23日電 (魏倩)“對外投資超過利用外資水平將是一個新常態。”這是商務部18日對外官方描述。2014年很可能是中國海外投資的轉折性一年,分析稱考慮到中國擁有的龐大可投資額度,這種趨勢將可能重塑世界貿易格局。但是,中國海外投資需求真的有那麼大嗎?
23日,在人民網與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聯合主辦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首屆上海峰會”上,申萬証券研究所總經理陳曉升、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債券與絕對收益部總監范華、華寶信托總裁錢駿、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張海濤、加拿大皇家銀行亞洲投資銀行負責人王琨一起討論了海外資產配置的新動向和方法。
在討論之前,一個現象非常值得關注,就是“國內海外投資需求,似乎沒有那麼大”。海外投資渠道除了近期頗受關注“滬港通”,還有早前推出的QDII和QFII,但額度卻並沒有使用盡。
申萬証券研究所總經理陳曉升在論壇上說,目前外管局給到所有基金公司的QDII額度是1200億美元左右,但實際上使用額度隻有500億。如果再放大到整個QDII外管局總額度800億美元,除了基金公司以外的其他機構,這個額度並不是沒有公開。單純從基金公司的實際使用的QDII額度來看,隻有35%。
實際上真正做海外資產配置、海外投資最大的機構,是國家機構,也就是外匯儲備4萬億美元(外管局自己做投資),另外就是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為什麼給機構配了額度,但是大家卻不投呢?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張海濤給出一些解釋。
首先,國內機構投資人在全球資產配置方面,有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沒有確立。國內中投這樣的機構,包括以前工作的外管局,在投資資產配置體系、風險管理體系,已經很成熟。原因就在於功能這裡,有明確的目標和考核。國內其他機構可能有一個難點,到國外進行配置,首先目標是什麼,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還有一個跟國內的資產配置方面的比較問題,配完了比這好,還是比這差?管理體系是什麼?能承受的風險是什麼?責任誰負?宏觀責任誰負?具體投資上的責任誰負?具體的考核是什麼?這些方面如果沒有確立,可能都很難往前推進。
而過去海外投資的收益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亦受到較大影響。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債券與絕對收益部總監范華說,從過去十年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對整個資產收益有非常大的一個影響。之前股票基本是一直上漲,但是因為2008年的危機,導致很多機構資產配置在這十年的業績並不好。
尤其是危機以后,各類資產風險都大幅度增長,往前看大家把預期收益降得更低了。所以以后CPI+5%或者+3%的目標,非常難實現。
當然論壇上也有不同的聲音。
華寶信托錢駿就表示,現在是真的情況有點不一樣,他們在增加額度。信托層面現在(資金)出去還是主要靠QDII額度。華寶一年多時間“15億美金的額度,基本用完了”。主要來自兩方面的需求,一個是資金客戶的需求,另一個當然是需要用資金方的需求。其中幾個典型運用,都是跟中國概念相關。
比如,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包括在香港或者美國的上市。還有一些企業要走出去,這些企業在海外融資可以,但是投資不一定能拿到錢。
錢駿說,這些項目往往是非標的一些參與,而不是通過資本市場。這個需求非常大,但是苦於現在QDII一些限制,這方面需求沒辦法直接通過QDII滿足。所以也在想辦法通過自貿區或者其他一些渠道,包括通過嘉實也拿了一定額度,可以投資范圍更廣的標的。所以需求更大,國內不缺錢。他堅決反對大家說國內流動性緊張,沒錢。不缺錢,缺產品。
建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劉紅哿給了一個海外資產配置動力的邏輯解釋。她說,中國的資產配置全球化,現在有兩類企業有比較大的動力。中國企業做海外並購或者投資,有兩個原則需要考慮。第一,從大的原則來說,風險和收益要匹配和對等。第二個,資產負債的對沖。第三個問題,中信、復星這樣的泛中國概念。現在有一個新的提法,我們比較贊同,而且也在做類似的事情,就是所謂“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
張海濤也透露,最近中信資本在這方面做文章。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在建這個平台。一是本身業務平衡的需求﹔第二,一定是看到國內今后三、五年這個趨勢的發展,這是一個必然。所以從公司角度也在進行布局。
總體上,論壇嘉賓認為海外投資有很大動力在裡面,而且隨著更多渠道“窗口”的打開,對於全面對接港股和A股市市場“滬港通”大家也給予期望,以及將來“深港通”“滬港通”和“滬港通”相適應的H股全流通,都將給海外投資帶來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