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股民佔新開戶投資者的比例,從之前的10%增長到30%,共同特點是:操作頻率高,每天不操作就“手痒”。
據第一創業証券公司統計,2014年11月到2015年4月,“90后”股民佔新開戶投資者的比例,從之前的10%增長到30%﹔人民大學研究生院某非金融專業,炒股學生高達50%以上,即使不投入資金,關注股市走勢的也有70%—后浪推前浪,“90后”已然開始在股市中揮斥方遒。據此,記者連日來對津城10名“90后”股民進行了追蹤採訪,發現他們存在不少共同特點:例如資金多來自家庭、個人心態好、操作頻繁、偏好做短線等等,而更加一致的心聲則是:股市“小鮮肉”,絕不做任憑收割的“小韭菜”。
股本都是爹媽贊助心態好“不上天台”
記者採訪了10位已經入市的“90后”股民,股本在3萬元到20萬元不等。炒股時間長則五年,短則3個月,盈虧情況雖各有不同,但接受採訪時基本都是樂呵呵地,即便連續大跌也信心滿滿,基本看不見哀嘆。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90后”股本,普遍存在在校生比畢業生高的“反常”現象。剛參加工作不久,少有積蓄,不愛存定期,將少量支出結余和家長的零星贊助放在一起入市,讓畢業生的股本比不了基本上完全靠家庭贊助的在校生。記者採訪發現:8名在校生股民,竟有5人本金在10萬元以上。
1992年的研究生陳琪,本金總額13萬元,同班同學郭偉,投入了20萬元。郭偉說:“最開始是用獎學金,后來掙了一點錢就開始跟父母商量能不能追加一些資本。父母不支持,他們都是堅定的地產投資者,股票賠了失意跳樓的故事聽得也多,覺得風險太大。后來實在拗不過我才投入了一些。”
像郭偉的情況一樣,很多在校股民的父母其實都屬於保守型。20歲女股民小童的父親吳先生說:“女兒炒股跟我談了3次我才同意的。她沒有經驗,也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只是看周圍同學掙錢了‘眼饞’。剛開始用自己多年積攢的壓歲錢,后來我又給了她5萬—其實心裡已經做好了回不了本的准備,就當讓她學習鍛煉吧。”
偏愛短線操作頻繁專家建議“專業學習”
記者發現,小跑入場的“90后”小鮮肉股民的共同特點是:操作頻率高,每天不操作就“手痒”。
跟老一輩兒股民到點坐在電視機前看股評不同,新股民雖然經驗不足,但學習成本的降低,學習渠道的增加,使得年輕股民並不是長輩眼中毫無專業知識的形象。
“90后”股民選擇股票,主要分為自己研究、與身邊人交流兩種方式。自己研究一般會通過專業書、電子書、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進行常規學習。現在在金融機構實習的李先生非常喜歡鑽研研究報告:“我覺得研報非常有價值,我自己學習,也能對行業發展有個概念。平時多看新聞,也看有沒有跟某個行業相關的鼓勵政策或打壓政策的出台。”
除了自己學習外,“90后”股民也喜歡跟朋友交流。“當你炒股后,你會發現身邊炒股的同齡人真的很多啊,開盤一起交流,休市的時候預測總結。有時候也會大家一起買同一隻股票。”
由於手機移動端的發展和資金量的匱乏,“90后”股民往往屬於激進型,快進快出,有一點盈利就會拋掉,賺點零用錢,虧損一點也馬上出掉換成其他股票,操作很頻繁。
都說新客戶就像韭菜一樣,一茬一茬都砍掉了。我們了解到的情況是,“90后”股民因為沒有心理包袱,在牛市中膽量更大,所以總體講收益不錯。但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還是奉勸他們學習相關的基礎知識,不要隻聽消息,信朋友,長本事才能長期在股市安營扎寨,才能更科學地理財獲益。
(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