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将迎来一场“清理运动”,打着“担保”名义不进行担保之实甚至进行非法集资的公司,将面临着摘牌风险。
对于一些从事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的非融资性担保公司,银监会、财政部等八部委日前联合发文,要在8月底前对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一次集中清理规范,要求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在公司名称中予以标明业务种类予以规范,对从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理财、高利放贷等违法违规活动或违规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要坚决依法查处和取缔。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融资性担保公司8月底前将面临着摘牌。
据了解,近期,一些地区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数量激增、业务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大量非融资性担保公司不经营担保业务,甚至从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理财、高利放贷等违法违规活动,风险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频发。
究竟何谓非融资性担保公司,一位相关行业法律顾问解释道,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实际上包括两种,一种是本身不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其设立不需要经过监管部门批准,这是未经批准设立的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另一种就是虽然经批准成立了融资性担保公司,但由于其自身实力不够或者当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信任,导致实质上无法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是经批准设立的非融资性担保公司。
这些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在经营模式上,可以与有实力的担保公司合作,也可以承接如履约担保、保函等兼营业务。不过,从盈利方面来看,自然利润要低得多,所以不少非融资性担保公司不惜铤而走险,挂羊头卖狗肉从事相应的非法集资等违规经营活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担保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以前有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打着“担保”的名号推销理财产品,打着高息的旗号非法吸收存款。
分析人士认为,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排查是多部委联席机制的又一范例,未来这种监管方式的扩大化将成必然,PE等行业可能将成为多部委联席监管的下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