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在人生的旅途中虽然是短短的一站,但就在这短短的四年中,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在王会生的执掌下演绎了二次创业的奇迹。
公司成功探索出了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支撑国投发展的精神支柱“三为”理念。
公司从年创8亿利润剧增到近40亿利润,并首次进入资产过千亿元的大型中央企业行列,成为中宣部、国资委向全国推荐、重点宣传的样板企业……
一位来自澳大利亚专司矿业投资的神特基金总裁卡西迪考察后惊叹:“过去对中国公司的误解被一种唯一有效的方式彻底粉碎,我亲眼目睹了一个比在西方所见识过的任何企业都要好的公司”。
视野开阔,善于抓住投资机会,决策果断,具有战略家的投资眼光,是国投公司总裁王会生屡创奇迹的原动力。而王会生在向记者回顾国投4年来的二次创业崛起过程时,却充满感激之情地说:“是国投造就了我!是员工干出了一个新国投”。
从国投揭开牌匾的那一天起,王会生一直伴随国投走过了10年,并将自己的全部人生与国投的发展捆在一起。他说,“我将自己的生老病死托付给了国投,国投发展了,公司做大做强了,我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国投员工”。
在国投10年工作期间,王会生一直在思考适合国投的发展路子。他认为:“从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路数看,虽然各个公司的成功模式不尽相同,但其核心竞争力都来源于其独创的商业模式。国投组建以来,实践证明不仅仅是资本经营管理的成功,发展模式的创新才是国投成功最核心的原动力”。
力疏发展环境 奠定二次创业基础
2003年1月23日,46岁的王会生从前任总裁王文泽的肩上,接过了这家中央直属企业的重担。
当时,素有“国投创业元老”之称的王文泽,认为自己担任主要领导已经8年,很难超越自我,延续下去公司创新开拓必然受阻。从1998年起就开始选择能担此大任的接班人。
王会生是内部选拔出来的,自1994年国投组建起,从综合计划部主任到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直到副总经理。王会生一步一个脚印地用心工作,在国投三次大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了统领全局的领导才能。
王文泽敏锐地发现王会生惯于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创新、决策缜密的优点,因此,他把振兴国投的希望寄托在了王会生身上。在王会生接任“一把手”之时,王文泽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如果半年之内,你对我过去的思路决策没有重大改变,那么我就选错人了”。
1994年8月,国投作为一个由6个国家专业投资公司并入国家开发银行后组建而成的国家投资公司,由于历史上各个时期政策的因素,资产一盘散沙,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关系也没有完全理顺。没有利润,没有积累,定位不明确,运作方式不清楚,更谈不上战略。在过去长达9年的时间中,国投一直在做着一项艰难的工作:收缩历史上形成的近千个项目。
尽管如此,国投还是在这种环境下挺过来了。“前任老总王文泽一直在做减法,收缩战线,调整结构,为国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为公司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公司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第一次创业”。
在王会生上任的时候,经过8年的第一次创业,国投已具有一些基础,然而就如一只璞玉,尚未发现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漫长的结构调整已经为公司积蓄了能量,员工们“憋着一股劲”想有所作为。公司发展的欲望在聚集,大家都看着王会生,能不能带给国投新的生机。
勇于承担、争当一流的性格让王会生感到这既是个挑战,又是个机会。他不仅要让国投发展起来,还要将国投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投资控股公司。
事实证明,王文泽并没有选错人。2003年2月18日,刚上任不久的王会生在公司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创建一流国家投资控股公司”的目标,这个思路是他对前任王文泽“把国投定位于战略管理型国家控股公司”设想的继承和提升。王会生向记者说明了提出这个目标的原因:“如果我们与中央产业投资公司去竞争,是没有地位的。国投在任何一个产业去竞争,怎么努力也做不了排头兵。但作为国家投资控股公司,国投的独特作用却是产业公司所不可比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