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非典”刚过,王会生不负众望,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在党组会议上,他首先提出了一个思路:守摊子、维持现状不是与时俱进的做法,公司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力,国投要做减法更要做加法,要发展,更要科学地发展。他提出“二次创业、振兴国投、加快发展”的提议。制定了公司未来5年发展规划和10年发展设想。也就是通过10年努力,使公司的有效资产和利润比2002年翻两番。
总裁办的人员对记者回忆说,这个决议极为振奋人心,国投员工看到公司发展的前景,对公司的信心指数比上一年陡然增加了20个百分点。员工的士气大振也让王会生信心倍增。也为以后的二次创业奠定了非常稳定的内部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司内部凝聚发展动力的同时,公司的外部也遇到了重大的改革契机。当时,国资委挂牌,李荣融履新,国企改革正开始迈入深水区。“三年之内央企要做到行业排头兵!”“央企老总不在状态就换人!”李荣融主任的要求掷地有声。
王会生在此节骨眼上接下了国投这副重担,然而,他没想到在向有关部委介绍国投的发展设想时,国投的主业是什么?国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中央许多部委是陌生的,社会公众对国投的认知度更低。那时候的王会生一直在想,公司要发展就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如果没有中央部委、各省市的支持和认可,就难以选择到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布局、地方政府支持的好项目。但怎么才能让中央部委认可,做到让国资委满意?王会生认为:“由于国投的特殊性,无论在哪个产业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到第一,要获得中央有关部委的认可和支持,关键是必须探索出适应投资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他发现,国资委正在研究的淡马锡模式和国投的性质很相似,为什么不让国投来承担这个实验和探索的任务呢?“对国资委来说,投资公司就是他的小缩影,或者叫做一个小实验,可以在前面探路子。”王会生说。
为此,他不怕辛苦,精心准备了汇报材料,亲自往国资委各部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政府部门跑,从处长到司长,再到有关领导,向他们介绍公司8年来工作的体会和未来的发展设想,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会生主动出击的公关策略很快见效,国资委一位官员听完汇报后说:“你们就像一个‘小国资委’,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第二个层次”。
国资委肯定了国投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并认可了国投作为国家投资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李荣融主任批示,“充分发挥国投优势”;李毅中书记批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是国家控股公司,有资本运营的特点”,国投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一番奔走最终大功告成,但连续的汇报、苦口婆心的解释,使王会生的嗓子沙哑了。
四年来,王会生带领国投一直坚持 “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争取支持”的方针,与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的工作关系一直都非常融洽,他认为“一个好汉三个帮,多汇报、多沟通,争取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支持,创造适应国投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二次创业成功的法宝之一”。
2005年,王会生提出了“提升价值,巩固地位,完善功能,发挥作用”的新想法,即在公司做强做大的同时,要为国资委做更多的工作,充分发挥投资控股公司独特优势和作用。而2006年,他又在考虑在国民经济的布局结构调整当中,如何为出资人、为国家做好国有资产经营平台的试点工作。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国有企业重组的决定,我觉得明年开始中央企业的布局结构调整应该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他说,“我想从明年开始,我们会在结构布局调整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会生这种勇于探索、积极主动寻求支持的作风,很快获得发改委和国资委等部门的赏识,在后来的很多工作中,他们都第一个想到国投。比如,托管中国包装总公司,国资委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国投;雅砻江全流域开发,国家发改委批复由国投牵头出资实施;就连发改委委托中科院、开发行做的中国煤炭情况以及未来20~30年煤炭发展情况调查中,也把国投列为中国未来13个煤炭生产企业之一……
国投的独特性曾经给它的发展带来过阻碍,但是在王会生的手里,这个独特性不但没有成为弱势,反而被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独特的优势,成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产业发展的最佳执行者,并最终使国投成为国有企业的典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