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168万天价表两年只卖出两块 国产奢侈品难寻活路【2】--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海鸥168万天价表两年只卖出两块 国产奢侈品难寻活路【2】

2012年12月31日10:17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海鸥168万元一只的天价表和海鸥专卖店内产品

海鸥168万元一只的天价表和海鸥专卖店内产品

  神秘的海鸥业绩 基层员工也不知经营状况

  由于并非上市企业,外界无法从公开信息中知晓海鸥集团的经营业绩。对于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公司有关人士也表示无法透露。事实上,对于基层的海鸥员工而言,他们似乎也真的不知道企业的经营状况究竟如何。“肯定能活着,但能到什么程度我们也不清楚!”很多员工都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从海鸥集团2010年制定的一份“三年(2011至2013)规划中看到,当时曾提到2013年要达到主营收入15亿元的目标,目前距这个目标还有多远记者也无法获知。但当时还有一项目标就是“实现集团整体上市”,但据企业内部人士透露,“迄今还没听说准备上市的消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有了“奢侈品”的光环,但海鸥的企业境况似乎并不那么光鲜。“几十万上百万一只的表终究只是极少数,多数表还是大众能接受的才行!”海鸥厂一位人士这样告诉记者。据了解,目前海鸥主销产品的价位通常是在5000元以下,最便宜的大约1600元至1800元。对于一些大客户批量采购的礼品表等,有时价格也会降到千元上下。由此可见,海鸥不同档次手表的价格差距相当大。

  虽然对于海鸥集团来说,海鸥表是消费者最熟知的产品,但其实它们更庞大的业务是手表机芯的生产而非成品表。目前海鸥已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三的机芯制造基地。据了解,海鸥机芯除了少量满足海鸥表自身需求外,更多的是向其他成品表同行出售。

  “与成品表相反,机芯量大但利润低”,一位海鸥厂人士这样告诉记者。葛文耀在自己的微博中更是直言,“海鸥厂的机芯有三分之二是亏损的!”

  葛文耀近期多次造访海鸥 被习惯称为“葛总”

  海鸥员工对于上海家化和葛文耀的关注程度出乎记者的意料,记者接触的很多海鸥员工都知道葛文耀钟情海鸥表项目的事,也听说葛文耀最近多次来到海鸥厂与领导沟通交流。记者注意到,在接触的员工中,他们对葛文耀似乎都挺有好感,习惯地称之为“葛总”。不少人甚至还会特意关注葛文耀的微博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一些人甚至在思考葛文耀的投资会为海鸥、为自己带来什么。可以看出,靠“圈子”生存的奢侈品海鸥表并没让海鸥的员工感到踏实。

  按照葛文耀的说法:海鸥厂真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拥有那么多自主创新技术的同时,企业没市场部,没设计师,缺乏品牌定位,产品线缺乏规划,手表和机芯品种太多,没重点。事实上,海鸥的问题也是很多国内想搞高端产品、奢侈品企业的通病。业内人士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国内某著名品牌想打入香港市场,但香港消费者提出,“表盒的材质不好,皮子的工艺不好,纸张不好,包装凌乱”,最后只能按照国际标准,重新改进盒子、皮革质量和包装方式。

  在国内市场,每年卖出约100万只手表,其中单价超过8000元的高档表不到10万只。正是这不到10%的销量,却占据着50%以上的销售额。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其中腕表和手袋是国人消费最多的奢侈品。不过,国人高额的腕表消费绝大部分都贡献给了SWISSMADE(瑞士制造)。另外,由于汇率原因,奢侈品手表在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价格差距拉大至将近40%。也就是说,中国的奢侈品手表消费大部分都贡献给了海外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国产奢侈品手表究竟还有多少生存空间值得商榷。葛文耀的热情对海鸥人可能是好消息,但就投资价值而言,资金周转期长本身就是机械腕表制造业的一大通病,这也是由生产特性决定的。以海鸥168万元的手表为例,从下单到制作回款,时间长达1年。因此,对海鸥的投资可能是慢活儿,而且前景不明,这可能是作为资本的平安无法容忍的。(记者 张钦)

(来源:北京青年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