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没有空调的都市生活--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中部崛起

高温下,没有空调的都市生活

尹海涛

2013年08月16日08:43    来源:河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高温下,没有空调的都市生活

  本报资料图片

  ●下班“赖”在单位、回家到汉堡店“蹭凉”,这是“蚁族”王芳高温天气下的生存状态。

  ●蜗居都市村庄,没有空调……郑州的“特殊群体”如何应对高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生存问题。

  ●政府应制定有序、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民众,尤其是“特殊群体”度过高温灾害天气。

  8月11日,一场暴雨“袭击”了郑州市区,很多人被积水堵在了路上,而王芳心里则有些兴奋。

  王芳,大学毕业不到一年,在郑州一家公司做文秘工作,她和好朋友一起租住在花园路附近刘庄的一个20多平米的单间里。房子是新修的,有吊扇,有卫生间,但是没有空调,连续一个多月的高温,让她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热腾腾的夜晚。

  “下雨了,天总算凉快了一点,晚上能睡个好觉了!”令王芳庆幸的是,一个多月来,持续的高温天气,终于有了一丝凉意。

  下班,“赖”在单位纳凉

  今年夏天以来,一轮轮屡破纪录的酷热天气打乱了都市人的生活节奏,持续高温天气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灾害。

  在郑州,这种“自然灾害”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

  王芳每天下午6时30分下班时,天气依然热浪滚滚,她总是找各种理由主动加班,一直熬到所在的写字楼要关门,才不得不离开单位。这时候基本上接近晚8点。

  出了公司,回到租住的都市村庄,王芳会约上同住的好友到楼下的汉堡店“加班”。在这个有空调的汉堡店里,她们会要一杯可乐,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一直到晚上快12点才回到家中。

  “要不是人家的店打烊,我们又困得不行,实在不想回去,家里太热了,根本待不住人。”王芳说,有很多和她们一样的“顾客”,都是这样来蹭凉的。之前,她们都选择去网吧,上上网消耗时间,可是网吧人也很多,烟味太浓,在网吧呆过两个晚上,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从楼下的汉堡店出来,又如回到了“蒸笼”,坐上闷热的电梯到11层,还没进入家中,已经是汗如雨下,刚还困得难受的她们早已没有了睡意。

  彻夜难眠的他们

  和王芳一样,租住在郑州市金水区北环陈砦的张一龙,也有着相同的经历。

  张一龙是2009年大学毕业就来到了郑州,现在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做业务,每月有2800元的收入。来自安阳农村的他,现在正攒钱准备买房,所以一直租住在都市村庄一个10多平米的“标间”中,房间除了床、电脑和一个新买的电风扇,几乎什么都没有,更没有空调。

  这一个多月来,张一龙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电风扇开到最大,然后立刻冲进卫生间冲凉。

  张一龙说,因为床上太热了,他选择睡在地板上,电风扇彻夜开着。就这样,还感觉像蒸笼一样,很难睡着,即使睡着了,也很容易就被热醒。

  “躺在地板上,感觉皮肤发烫,浑身热的难受,跟发烧似的。”张一龙说,为了凉快一点,他还在电扇旁放一盆凉水,用来降温。可是水都由凉变温了,也没见一丝凉爽的感觉。

  就这样,他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眠的夜晚。

  每天早晨,不到六点就醒了。张一龙从窗户望去,发现对面的楼顶上总会有四五张席子,有些人晚上就睡在露天的房顶。“要是实在受不了了,我也会去楼顶睡觉。”张一龙说,楼顶蚊子多,除了降降温,是否能踏实的睡会儿也难说。

  “上个月水电费一下交了56元,之前每个月,不到十块钱就够了。况且随着用电量增大,房东说水电价格也涨了,每吨水要3元钱。自来水管流出的都是温水,晚上冲凉都是越来越热的水,也不觉得凉快,不过总比没有好。”张一龙无奈地说。

  “我一个朋友建议买个大盆,把自己放水盆里,说这样凉快一些。”张一龙说。他后来买了一个,躺在水里是凉快些,但是时间一长,手脚就会被泡涨。后来觉得实在不行,盆子也就搁下了,没有再用。

  为了避暑,张一龙想了各种办法,但是仍不奏效。他没有钱去买空调,没有富余的钱去租带空调的房子,因为要攒钱,他只能在高温中熬着。

  周末,“泡”在商场蹭凉

  最近一段时间,租住在郑州市金水区的陈慧几乎改变了自己的习惯和爱好。

  陈慧是去年大学毕业来到郑州的,因为刚参加工作,工资不高,她和一个好朋友在都市村庄里合租了一个两室的房子。

  虽是女孩,陈慧却是一个“宅女”,不爱逛商场,喜欢在网上“淘宝”,周末几乎都是窝在家中。

  而最近一段时间,因为租住的地方没有空调,家里实在太热了,一到周末,她就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或者大型购物广场,在那里泡上一整天。

  “成为蹭凉一族,其实也真的是没办法,你想想谁不愿意在周末好好睡一觉,可是睡不着啊。谁不愿意在家里看看书,到街上逛逛街,可是热得不行啊。”陈慧说,原来一到周末,她最喜欢在家里睡个懒觉,然后学习自己热衷的英语,下午四五点时会出来逛逛街,她觉得她的周末是很愉快充实的。可是现在她对假期没有了原来的期待,反而觉得上班也许是最好过的时光。

  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下,因为在家中睡不好,陈慧和同住的朋友就提前1个小时起床,6时30分就出门坐公交去单位。就等公交那一小段时间,她的后背都湿得一片一片的。

  “还好公交有空调,否则不知多少人该晕在这里。”陈慧说。公交车早上高峰期都是挤得满满的。

  在公交车上,有了座位的陈慧会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因为晚上睡不好,去单位路上还有近一个小时,可以再小憩一会。

  郑州:给特殊人群送“清凉”

  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给郑州市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影响。8月11日,郑州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出台措施,进一步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会议针对特殊群体做出了详细的安排。会议要求,高温期间,各级各部门要组织开展一次针对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低收入和无生活来源等弱势群体在防暑降温方面存在困难的摸排工作,拨出专款,并动员社会各界向他们赠送防暑降温必要的物品物资,确保帮困工作落实到户到人。

  此次会议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动员辖区内各大商场、地下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向市民开放,方便环卫工人、外来务工人员、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就近避暑。人防部门要对主城各区人防纳凉点进行排查检查,并配备相应设施设备、清凉饮料和常用防暑药品,向广大市民开放。民政部门要督导各社区按时开放纳凉点。

  此外,郑州市对于室外作业也做出了具体要求:当气温超过35℃时,在11:00~15:00期间原则上不得进行室外作业,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让特殊群体享受“制度性凉爽”

  一个多月以来,我国多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我省同样“高烧”不止。在郑州,还有很多和王芳、张一龙、陈慧一样的“特殊群体”,在这场持续的高温天气下,没有空调,没有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顶着烈日,在路上,在户外,在工地挥汗如雨。抑或,在下班,在夜里,在周末无处可去。

  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保证了高温之下社会运转的正常秩序。然而,伴随高温而来的各种事故也频繁发生,尤其是在户外作业的劳动者。7月18日至8月4日,河南省紧急救援中心接诊49名中暑者,多数是建筑工人和环卫工。

  8月6日,杭州市一位年近六旬的大妈,在高温40.4℃的天气里没有开空调,结果热出了热射病,全身多脏器衰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近段时间,因为全国性的高温天气,“热射病”在网络上成为热词。我国多个地区相继发生多起“热射病”致病事件。大部分都是老人不舍得开空调,出现头痛、高热,甚至有意识障碍昏迷、抽搐等情况。

  高温实在难熬。眼下,在城市一般市民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很多人对四季变化渐少关注。而城市低收入者等“特殊群体”却无法摆脱四季更替的高温与严寒侵袭。对他们来说,一年一度的炎热简直是“一场劫难”。

  因此,有专家建议,城市管理者应尽快构建国内城市的高温公共管理应急机制:设立相应的统一协调机构专门处理此类事件,组织有关专家包括一线职工,共同参与修改“暂行”了多年的《防暑降温暂行条例》,建立高温预警体系,让社会“特殊群体”,在热浪中充分享受到“制度性凉爽”。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 ,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王芳说,这首流行于20多年前的经典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道出了她们在高温生活下的心声。

  “我有好几周没有睡好了,真的希望能一直活在春天里。”王芳无奈地说。⑨5

(责编:李彤、刘然)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